如何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

2019-09-10 07:22缴健
家长·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餐桌上餐桌理解能力

缴健

一、 “餐桌教育”说什么?

1.给孩子讲述家族的历史。

这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是包含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告诉孩子父母在哪里出生、成长、如何相遇,(外)祖父母的家族故事,等等。听父母完整、详细讲述过家族故事的孩子的表达能力会在成年后比同龄人更强,这样的孩子在对他人思想、情感上会表现出更好的理解能力。孩子对于家族史的了解有助于塑造其较强的自尊感,会比没有经历过家族史教育的孩子显得更成熟。

2. 坦率地与孩子讨论负面事件。

比如亲人的去世、父母的离异、发生在身边的灾害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性,让孩子能够从中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天灾人祸、起起落落。只要讲故事的方式适合孩子的理解能力,孩子就能够从长辈曾经历过的艰难时刻中学会应对挫折的办法。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而且在面对逆境时,孩子会有更好的应变能力。

3. 聊一些既轻松又能贴近孩子的话题。

家长应该主动学习,与时俱进,最好能学一些时髦的网络语言、热门影视剧流行语,在和孩子聊天时看似不经意地“引用”一下,这样可以有效改善谈话氛围,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对家长敞开心扉。

4.商量家庭计划和生活规划。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强,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将家庭的计划告诉孩子,如采买生活必需品、家庭装修、旅行等等,让孩子作为家庭成员和小主人参与进来,让孩子发表意见或做决定,以此锻炼孩子的决策能力。即使孩子的意见最终没有被采纳,也要充分表现出对孩子意见的尊重。

二、 “餐桌教育”怎样说?

1.要传递“正能量”。

在餐桌上,即使是最简单的交谈,家长也要注意言谈的内容,既不要对自己童年时的学习成绩和现在的经历吹嘘不已,也不要对孩子在学校不好的表现满腹牢骚。在餐桌上,要多说积极、快乐的事,宣传正面的言论,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是真心想和自己交流的,这样,孩子才乐于跟家长说心里话。

2.对孩子提出合理性建议或忠告。

当孩子在餐桌上说出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时,其实是充分表示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家长应该珍惜和把握这种时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合理性的建议给孩子提供切实的帮助,一定要少提空洞的要求,多谈具体的建议。要抓大放小,对一些枝节问题、非原则性问题,可以忽略不计。另外,家长要讲求方式方法,尽量用和缓的语气,对孩子提出善意的忠告。

3.多让孩子说话。

亲子间的沟通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而不是家长的一言堂,家长千万不要以势压人。注意营造良好和谐的谈话氛围,多引导,少训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即使孩子说得不对,也要多鼓励、多包容,孩子看到家长对自己的理解,自然更愿意和家长交流。

4.要会随机应变。

如今,孩子的心理变化快,学习压力大,尤其到了快考试的时候,精神压力会更大。家长应该先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和状态,如果孩子在饭桌上一反常态,变得心不在焉、沉默寡言,家长不要出于关心而急于逼问。此时家长要明白,这个时候应该让孩子安靜地整理思路、释放压力。有时候,陪孩子简单地吃一顿饭,哪怕双方都不言语,静静地享受亲子相伴的氛围,也是“餐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责编 杨 菲)

猜你喜欢
餐桌上餐桌理解能力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餐桌上的甜蜜进化史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春天终将到来》《金色餐桌》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餐桌上的礼仪(西餐)
大餐桌,小小船
察言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