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有效合唱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9-09-10 23:30加尔肯·托合塔江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实践分析合唱教学小学音乐

加尔肯·托合塔江

摘 要:合唱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与集体合作意识,尤其在当下推行班级合唱的背景下,音乐课中的合唱教学更是尤为重要。基于此,以下对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有效合唱教学的实践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实践分析

引言

在音乐课合唱教学中,有些老师都会觉得音乐课合唱教学很难正常开展,以至于忽略合唱教学,忽略合唱部分只演唱主旋律声部,出现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有很多,比如:每个班学生的歌唱水平不同,音准好的孩子只占班级一部分,学生对合唱不感兴趣,学生对气息等基础练习不感兴趣等,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出小学音乐课中实施有效合唱教学的途径,结合课堂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多种教学手段丰富音乐课堂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因此,音乐教学并不受到小学教育的重视,进而导致小学音乐教学处于滞后的状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小学音乐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音乐课堂,让学生能够积极参地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可以采用演示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演唱的节奏、旋律等。演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播放合唱片段让学生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习演唱技巧。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模仿的过程中指出其不足之处,针对不足进行练习,促使学生弥补自己不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步掌握各种合唱技巧,促使学生的合唱水平进一步提升,进而有效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置合唱的相关问题,激发小学生参与合唱练习的兴趣

在进行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合唱部分的教学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做好合唱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是比较活泼好动的,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也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小学音乐合唱中的部分知识是比较枯燥的,在进行听讲的过程中,小学生非常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音乐合唱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提高学生参与合唱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营造出具有趣味性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参与合唱练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小学生参与音乐合唱知识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进行趣味性课堂的构建,促使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对小学生进行合唱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提出几个问题:你所了解的合唱包含哪几种形式?在合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变化?什么样的歌曲比较适合合唱?学好合唱知识对于我们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在学生们回答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找几个合唱的视频,让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赏析,并引导他们再次对刚才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小学音乐合唱课堂的民主性和趣味性,提高他们的合唱兴趣,通过主动学习掌握有用的基础知识,同时,小学生们进行音乐合唱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得到极大程度上的激发。

三、以手风琴演奏协助合唱教学

在班级合唱教学期间,学生对音高概念的认识具有一定难度,需要采用长期的训练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渐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针对此种现象,教师可以在开展合唱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分声部进行手风琴的演奏,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次、重复的练习。在吹奏旋律节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内心逐渐形成相应的旋律感,从而为后续的合唱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以《大钟和小钟》为内容开展合唱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旋律演唱,然后结合音乐教材的内容划分,实现对旋律的演奏。然后,在合唱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通过手风琴进行合奏,不仅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降低了音乐合唱的难度。

四、注重乐器的利用

每种乐器都有其优势,因此,在合唱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乐器的运用,通过乐器让学生从宏观上感受音准、音高。例如,在《送别》这首歌曲学习时,因其节奏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如电子琴、口琴等,学生通过聆听不同乐器演奏之后能够更快地掌握不同声部的音准与音高,进而便于学生学习不同声部的合唱。另外,在合唱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让学生运用乐器进行伴奏,学生之间交替伴奏,同時教师也可运用钢琴辅助合唱教学,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学生音准与音高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合唱水平,保障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有效性,推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开展。

五、经常开展音乐活动感受乐趣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可以将简单的轮奏、轮唱以及说唱等形式应用在课堂中。尤其是在节奏训练过程中,需要通过该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合唱意识,并深刻感受合唱歌曲。例如,在《谁唱歌》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音乐录音,并鼓励学生进行轮唱。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轮唱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此时,小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想法,提高了合唱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认识到音乐的拍节。然后,在合唱的过程中,小学生均可以坚持自己的声部,并按照内心的旋律推进,实现对一声部、二声部的统一,完成《谁唱歌》歌曲的合唱。

结束语

总之,在音乐课合唱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与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合唱的独特魅力与美感,感受到多声部合作的快乐,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合唱教学。

参考文献

[1]孙伟.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国文艺家,2019(11):175.

[2]石胜兰.浅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开展合唱教学[J].学周刊,2019(32):158.

[3]潘娅.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合唱教学的探索实践[J].科普童话,2016(38):89.

猜你喜欢
实践分析合唱教学小学音乐
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小学生自主学习音乐能力的提高
对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的分析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能力培养的合唱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