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灭绝就在前方

2019-09-10 07:22托马斯·拉夫乔伊
科海故事博览·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物种生物动物

托马斯·拉夫乔伊

1980年,我向时任美国总统卡特递交了一份报告,首次预测了物种灭绝的情况。在报告中,我提到,如果按照当时热带雨林被砍伐和破坏的速度,到2000年,将有15%20%的物种会灭绝。我预测的数字和实际情况并没有多大的偏差。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提供的数据估计,13%的鸟类,25%的哺乳动物,41%的两栖类动物可能面临灭绝。

即将消失的生物们

现在,很多物種的状况,都可以用科学家口中的一个词来形容:“living dead”,即这些物种虽然还未灭绝,但已被判死刑,灭绝不可避免。1个世纪后,狮子、老虎、猎豹等大部分猛兽都只会存在于动物园,或者面积极小、可看做“准动物园”的野外环境中了。而同样的命运,也等待着犀牛、大象以及人类的近亲——大猩猩和黑猩猩。

在1980年的那份报告中,虽然我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对了数字,但对于导致物种灭绝的环境因素,却想得太简单了。从那时起,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就在不断增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物种入侵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一些。在大洋洲,棕树蛇(Brown Tree Snake)已经对岛上的鸟类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包括关岛秧鸡(guam rail);在澳大利亚北部,外来的凶猛动物已经造成一大批本土哺乳动物的数量大幅下降,面临灭绝的风险;在美国,我所居住的弗吉尼亚州北部,近几年出现了3个新物种:亚洲虎蚊、一种会破坏绝缘体的蚂蚁以及名为茶翅椿(Brown marmorated stink bug)的臭虫。

自然界的栖息地已经大幅减少。在非洲,依然完好的热带草原已不到30%,非洲狮的数量已不足原来的10%。而其他的外在威胁,比如打猎,也影响着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数量。因为垂涎犀牛角和象牙,非法盗猎非常猖獗,以至于国际警察组织已把打击非法盗猎列为重点工作。到了下个世纪,婆罗洲犀牛(Borneo rhino)距离灭绝将只有一步之遥,人们可能只能在书中的图片和博物馆的骨骼展览中见到这种动物了。

野生动物疾病也在从地球的一端传到另一端。动物的迁移已经导致野生动物疾病增多。壶菌(chytrid fungus)是目前最大的一个难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很多两栖类动物的灭绝——尤其是在新世界(指西半球或南、北美洲及其附近岛屿)的热带地区,首次出现了所有两栖类动物都在消失的情况。两栖类动物的遭遇,会不会是噩运也会降临其他动物种群的先兆?如果这种大规模消失事件继续出现,我们必然会想到的一件事是,菲律宾鹰(Philippine eagle)、角雕(harpy eagle)等体型庞大的猛禽会不会也跟着消失。在非洲和亚洲,大秃鹫似乎已经成为历史上的角色。

人类正在改变全球的氮循环。过去30年间,因为密集的工业和农业生产,自然循环里的生物活性氮一直在增多,影响到了水资源中的氧含量,威胁到鱼类和植物的生存。同样,碳循环也在发生变化,导致气候变暖和海洋酸化。

气候变化已经冲击到生物多样。一些物种的年度生命周奇奇已经发生改变,比如有些植物的花期提前,还有些物种开始迁移,寻找更适宜生存的气候环境,比如约书亚树(Joshua tree)目前就在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约书亚树国家公园向外迁移。北极海冰的融化意味着,黑海鸽(black guillemot)不得不飞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北极鳕鱼,而到了新的地方,却无法顺利造巢。一些移栖种(migratory species),比如非洲的牛羚(wildebeest)和遍布美洲的黑脉金斑蝶(monarch butterfly)可能走向绝境。由于找不到冰凉的溪流和河流产卵,很多鲑鱼也可能灭绝。

环境与灾难

目前,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一场堪称“海啸”的大灭绝正在悄然发生,剧变即将到来。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已经适应了比较稳定的气候,而这种气候将无法持续下去。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适应能力也有着自身的局限。生存在较高地方的物种暂时可以继续向更高的地方搬迁,但最终将无处可搬;生活在岛上的物种更为脆弱,一来因为海平面的上升,二来它们再也无法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

当全球气温比工业化之前的时代高出1.5℃时,现在看来,这已经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局,珊瑚礁将不复存在,而珊瑚生态系统的核心、珊瑚和藻类间的那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将崩溃。北美西部的原始森林可能正处于一场剧变的临界点上:暖和的冬天,更长的夏天将有助于树皮甲虫(bark beetle)的生长和繁殖,很多树木将因此死去、干枯,最后整野火、森林被毁、气候变化,这3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将会达到一个“引爆点”,危及亚马孙流域南部和东部的热带雨林,比起单独的气候变化,三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会让这一天更快到来。实际上,在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8—0.9℃的当下,我们已经能感受到那种可怕后果已处于风雨欲来之势。在某个时间点上,原本一体的生态系统将会分崩离析,各个物种将会独自行动,自己去适应气候变化。幸存下来的物种将会形成新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很难提前预料的结果,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一个很难应对的局面。

我们需要更理智一些。就现在而言,应该做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是,调整自身行为,努力实现生物多样性大会(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给地球上17%的淡水生态系统和10%的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保护措施。减少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这一举措讲惠及地球物种和生态系统。通过全球规模的生态恢复手段,我们也许能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百万分之五十(这个值就是现在的二氧化碳浓度,与能让珊瑚礁幸存的二氧化碳水平的差值)。

所有这些行动都需要政治力量的参与,要让全人类都认识到,地球应该当作一个生物和物理系统来对待,要认识到地球生命的多样性,人类也是其中一员,这种认识对于人类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猜你喜欢
物种生物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丽水发现新物种
第12话 完美生物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生物趣多多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