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

2019-09-10 07:22蔡青
电子乐园·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应用

蔡青

摘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成為城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让土地洁净、健康、安全是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前提。通过文献资料和多年的工程实践,总结出了城镇土地生态化综合开发治理技术,以某河综合开发项目为例,详细探讨了土地工程技术在促进我国未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以期能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城镇土地整治;土地工程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技术要求的提升,利用好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是保证我国土地与人类关系和谐的最主要方式。土地整治工程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土地产出率,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土地能够物尽其用,保证利益最大化。目前我国土地工程技术手段在土地整治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还是存在不足,整治工程技术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本文主要依据目前技术发展形势论述日后发展趋势,从而有效提出改善方式。

1 我国土地整治发展

我国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土地整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井田制的出现推行,现代化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现阶段,我国土地整治功能主要是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对土地进行科学的规划,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提升耕地的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等,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2 不同类型的城镇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分的应用

2.1 河道治理技术的应用

在城镇土地整治过程中河道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河道作为土地工程建设过程中城市自然生命力的主体,其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应成为城镇生态系统的支持核心,在土地工程建设中应重视其生态功能的应用。石川河污染河道整治以生态工程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行河道综合治理。遵循“系统整合、标本兼治、注重生态,以人为本”的治污理念,采取“截污、疏浚、蓄水、治岸、管理”的综合生态治理措施。河道治理主要采用土体重构的方式控制污损土壤的迁移和转化,提供了稳定的土体结构及洁净的土质环境。物理方法主要是指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和调水等。疏浚污染底泥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河道)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从而改善水质。调水的目的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投加化学试剂进行处理,如采用加入混凝沉淀、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方法。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浊度、COD、SS、TP去除效果较好,对TN、重金属等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日药剂用量少。生态一生物法主要包括河道曝气技术、生物修复法、水生植物净化法等。

2.2 建筑用地的整顿工程技术的应用

城镇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不仅仅要把没有开发的土地进行整改,还有关键的一方面是将建筑用地改革成为合理施工的状态。目前我国对建筑用地的整顿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对建筑用地的审批、开发使用以及建筑物的出售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只有对建筑用地的管理和开展环节把控得当,才能确保建筑用地能够在正常规范范围内投入使用。如果不能保证建筑用地整顿质量,就是无法确保我国建筑用地建筑安全系数,那样既不符合国际标准也给百姓生活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说,保证建筑用地使用和开发合理性,有效提升建筑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对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在保证建筑用地整顿工作顺利实施过程中,需要非常严谨的程序保障,首先需要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其次就是要在政府方面确保权威性,有力的权威与正义才能提升土地建筑安全性保障。所以说在实施建筑工地整顿技术方面,我国还是需要切实政府管理力度,提高政府关注度,这样才能真正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建筑用地整治工程的开展效率,从而保证建筑用地的程序和整顿技术更为合理、更为高效。

2.3 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工程

非农用地是指农业用地和暂时难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岩、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大、中、小城镇,工矿区,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旅游、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我国非农业用地约占国土中面积的22.9%。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指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非农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工程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田、水、路、林、村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整治,对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积极整合、有效利用以及资源集中集约化发展,有效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在工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系统性、整体性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成土、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及水利配套、电力、林业、道路等内容。在土地开发工程中应兼顾国家惠农政策,结合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如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结语

土地是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土地出现质量问题,再好的城市规划、道路工程、建筑、园林等都无法确保城市能朝着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步,如何让土地洁净、健康、安全是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前提。在城市土地工程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宜居宜业城市发展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遵循“生态化”规划理念,通过修复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水土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重律新型人地关系,实现水土气生和谐共生的有机生态系统,实现“自然—人文—生活”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童伟,李玲.河道滩涂地土体剖面重构技术研究[J].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7,2(7):39-43.

[2]孔艳华.天津市蓟县邦均镇兵马村新农村建设研究[J]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