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说明文教学发生真实的言语实践

2019-09-10 04:20刘亚丽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刘亚丽

摘 要:笔者以两次教学《中国石拱桥》的实践为例,通过第一次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思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第二次教学实践时,通过“文意把握分析结构,训练思维读写结合,提升能力”三个不同要求由浅入深进行学生思维指导。说明文教学产生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要具有三个意识:学习主体自主化意识,教学文本个性化意识,教学过程实践化意识。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中国石拱桥》;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

说明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一般采用解析说明文知识的方法进行教学,按照说明文知识的各个元素解读说明文文本。于是,说明文阅读教学,便仅仅止于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是什么、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哪种说明顺序、语言特点是什么等等,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而最终学生也没学会“说明”。

本着“中学阶段,通过说明文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读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技能”“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笔者进行了两次《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实践。

《中国石拱桥》是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概括、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在小学学过简单的说明文,对说明文的基本常识有一些了解。

第一次教学实践,笔者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主要设计了四个概括活动:

1.快速默读,提取信息。请学生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纵向观察,概括发现。思考探究一(课后练习):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填写教师设计好的表格。然后纵向观察,概括你发现了什么?

3.运用比较,深度阅读。

任务一:请仔细阅读本文中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两部分内容,概括比较作者在对赵州桥和卢沟桥进行说明时,写法上的异同。

任务二:课后练习五的材料一是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里的相比,概括说明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任务三:课后练习五的材料二主要写的是什么?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概括它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请各小组任选其一,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4.阅读归纳,总结概括。请学生运用一句话说明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备课时,笔者自认为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摒弃了传统的解析说明文知识的教法,是在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可是,上课时,四个教学板块内容繁杂,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给出的答案漏洞很多,笔者只得进行逐一讲解,课堂教学琐碎冗长,学生没有经过真实的阅读体验,也没有阅读方法上的积累,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了。

基于以上反思,笔者在进行第二次教学实践时,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总说+分说”的结构特点,利用微文写作进行深度阅读训练,学写简单的说明文片段。课堂教学设置三个训练活动:①快速默读,概括特点;②精段研读,概括发现;③利用课文,概写微文。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认真思考如何让说明文教学发生真实的言语实践,并设置了以下3个活动。

活动一:快速默读,概括特点。由浅入深,文意把握。请学生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针对中国石拱桥这一类事物,作者抓住了哪些特点呢?让学生用完成句子的形式来概括,既降低难度,又抓住了核心事物及其特征,进而让学生明白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去写。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是基础,是初读课文、了解事物特征的浅层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处于阅读感知层面。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把握文章大意。

活动二:精段研读,概括发现。分析结构,训练思维。《中国石拱桥》一文共有10个段落,以第1、5、9、10段为例,说明每个段落都有明晰的层次,并分析其呈现出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阅读能力的核心不是理解能力,而是思维能力。”这个活动是精段品析活动,是深度阅读。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再一次细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再联系原有知识,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进行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先总说,再分说)、顺序(时间、逻辑)、哪种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引资料、摹状貌),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言形式等,深度理解课文内容,既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又理解作者表达的语言技巧,理解作者构思的清晰严谨。在这种理性的比较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活动三:利用课文,概寫微文。读写结合,提升能力。从说明对象的特点入手,根据课文提炼内容,采用“总说+分说”的结构,按照一定的顺序,使用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文片段写作。为了突出说明对象特征这一重点,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笔者细化了写作内容,让学生任意选择。

总说句1: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

总说句2: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

总说句3: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

总说句4:中国石拱桥成就辉煌。

在本环节,学生再一次进入文本文字中,围绕中心有重点地阅读,分析、提取、概括相关内容,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又关注了训练的综合性。

微文写作活动是一种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此活动让学生不满足于简单的勾画词语以及对文段的碎片化理解,不满足于信息筛选的初级阅读,而是要在书写表达中掌握信息整合后的提炼、概括能力,从而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余玲艳,代建军在《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分析模型》一文中提到:“阅读是复杂的动态思维过程,一方面要唤起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更主要的是对信息的筛选、提取、整合、分析。”

在上述几种训练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读懂一篇说明文的方法:提取信息,抓特点;精段研读,懂方法;而且学到了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技能。反过来,微文写作又促进了深度阅读。在这几种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是比较系统的说明文知识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运用,反过来又是在利用说明文知识对文章进行概括、分析、理解和运用。如此反复,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让说明文教学产生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要具有以下几个意识。

1.学习主体自主化意识

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关注学情,一定要有学生意识。比如,《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说明文,有人认为既然是第一篇,那就一定要讲说明文知识,于是把学生当成了“零起点”。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实则不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即使是系统的说明文知识需要学习,也应该设计适当的自主学习活动。比如,笔者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归纳整理说明文知识,找出已知和未知的知识点,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准备。

2.教学文本个性化意识

对于说明文教学,教师一般采用“朗读课文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教学程序,教学方式单一僵化。学生记住了概念、套路,换一篇文章后仍然不能读懂,更不会“说明”。其实,“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本,它的科学性、文学性都有它独特的蕴藉在里面。”即使在同一单元里,每一篇说明文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篇的个性特点,优选教学内容,找到每一篇的能力训练点,进而教出说明文的文本个性。切忌“千文一面,千课一面”。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语言平实,构思严谨,即使很多段落都是“总分”结构,但是又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笔者抓住文本的这个特点,确定“段式欣赏”为能力训练点,重点欣赏“分说”的表达特色,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思想,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广角。

3.教学过程实践化意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说明文教学要树立综合实践意识,充分利用课文的教学资源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比如语言积累、分析欣赏、写作实践等。笔者第二次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选点突破,聚焦语用,分析结构,训练思维,强化读写。在一次次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读书写作的技巧方法,获得了基本的语文素养。

參考文献

[1]叶苍岑.说明文教学的目的——说明文教学问题研究之一[J].中学语文,198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玲艳,代建军.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分析模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7(5).

[4]石修银.语文浅层阅读的表现及矫正[J].中学语文教学,2018(5):22-25.

[5]郭莉莉,孔爱芳.教出实用文的文本个性——以《绿色蝈蝈》为例[J].中学语文,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