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诗歌的平仄律研究

2019-09-10 23:25樊瑜
高考·中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分析研究

摘 要:平仄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之中的主要的格律形式,平仄的形成经历了语句内的声音对立、二四异声、四声二元化的发展历程。本文将简要论述平仄律的基本内涵,并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平仄律的主要特征,即平仄律组合以及四声二元化。中国古代诗歌中平仄律的使用主要遵循具体的排列规则及对粘规则,古典诗歌中平仄律的使用促进古典诗歌转变及诗体形式规范,对于新诗的创作及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诗歌;平仄律;分析研究

引言:汉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由单音节词为主向双音节词为主的过渡发展,现阶段针对汉语的语法、文字、语义等层面的解读成果较多,针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平仄律研究较少,通过对古诗中平仄律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时期的语言形态及审美观念,并探寻古代诗歌实体规范发展的历程。中国古代诗歌的形成及发展是诗人群体的共识及自觉,通过对于诗歌创新的自觉探索及诗体创新。在六朝时期四声被发明,但尚未出现平仄之分,诗歌之中由音声对立向四声二元的变化发展,是平仄之分的主要标志,而音声对立是四声二元化与平仄之分形成的主要基础。

一、平仄律简要概述

平仄是中国诗词之中的主要声调,“平”主要是指“平直”,“仄”是指“曲折”,根据隋朝到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中能够了解到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中包含四种声调,其中主要为平、上、去、入,其中除了平声其余的声调中会蕴含高低的变化,因此其余的声调统称为仄声。诗词之中平仄的使用蕴含着一定的格式,称之为格律,其中平声及仄声是由平仄构成的诗歌韵律,平仄的出现是声调中四声二元化的主要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之中的一定格式,主要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诗歌之中平仄的简表中主要分为五种,首先,五律平起中首句的第一字及第二字为平声,五律仄起之中首句的第一字及第二字為仄声。其次,在七律平起之中,首句的第二字需要使用平声,七律仄声中首句第二字为仄声。例如初中七年级上册中的古诗《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的主要韵律为:

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故事描写了作者李商隐借诗表达了自己对于亲友的深刻怀念之情,并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及韵律感。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平仄律主要特征

(一)平仄律组合

中国古代诗歌之中平仄的排列组合规律才形成,主要是指声音对立,在诗歌语句之中对于字声差异性的追求,也可理解为声韵调之中的二元定律。律诗之中对于平仄的要求较为严格,通过平仄的对仗能够实现诗歌的美学及诗学要求。律诗绝句之中通常以五字或是七字为一句,具有节奏鲜明且郎朗上口的特点,这种句法表达形式更加符合记忆的要求。诗歌的对仗能够呈现出对称形式的美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对称向协调。在诗歌之中平仄的使用能够是诗歌更加抑扬顿挫,通过平仄相沾的原则能够是数据的气势更加贯通。声调是汉语表达中独有的特点,在古代诗歌之中通过汉语声调的变化表达情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灵活性及艺术性。例如崔颢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之中仄声的运用展现出意气相贯的气势,是平仄律之中拗救的形式,加工诗歌中出格的问题进行淡化,《黄鹤楼》是一首借助打破诗歌平仄使用规则表现高远意境的古诗。

(二)四声二元化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四声二元化问题中,四声二元化的主要市值为重点突出及强调平声,由于平声在四声之中字数较多且较为舒缓,因此在平声的使用过程中会与去声及入声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在刘滔的观点之中,认为而五言诗之中二四字应该尽量避免相犯,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有字声的对立发展,与二四字位的平声与去声、入声对立,则出现了平仄之分的趋势。五言诗体系之中贯彻平仄之分的原则,使得的五律声谱体系则能够构建。律师的出现是平仄律形成的基础,但此时平仄二分方式尚未确立,《于蓬州野望》诗中出现格律主要为“首句两字平,次句两字仄。首句两字仄,词句两字平”。这首诗主要通过平仄相对体现出平仄二分的理念。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平仄律主要规则

(一)组合规则

中国古典诗歌中平仄的使用在组合中主要遵循三个方面的规律,即同句交替、上下句相对、相粘。首先,同句交替中以五言诗为例分析,在诗歌之中首句使用“平平”,次句则需要使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开始需要使用“平”。反之第一个音节使用“仄仄”,第二个节奏需要使用“平平”,第三个音节需要以“仄”起始,即为平仄使用的组句规则。其次,上下句相对即为在句子之中“平平仄仄平”,下句则需要使用“仄仄平平仄”的句式,若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则对句需要使用“平平仄仄平”,即为组联规则。最后,律诗之中上下联的平仄使用需要遵循粘连原则,以杜甫的《春望》为例,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在这首诗歌之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中戒使用了平仄相对且平仄相粘的原则,为一首平仄排列完整的格律诗。

(二)对粘规则

中国古代诗歌中平仄律的形成标志为队粘法则的运用,六朝自唐朝以来,诗人对于诗体声律创作涌现出众多见解,其中多以探讨平仄的声韵、病犯、对仗等实体规范为主,主张通过探索建立及完善具有规范性的新诗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中平仄相对是主要的创作特征,通过平仄相对的使用能够保证诗句的稳定性,并展现出诗歌的灵活性。我国古代诗歌的平仄律中对粘原则中限定了五言诗的平仄互换、粘对勾连等创作形式,较为重视凸显平仄相间的方式,展现出律诗具有的节奏美感及韵律美感。例如初中八年级教材中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的平仄韵律为:

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

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

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

《望岳》的首句为仄起式,但是与传统的仄起式的两种格式相较而言具有差异性,因此这首诗不属于五言律诗,是一首古诗体的古诗,通过对粘规则能够区分出古诗为律诗或是古诗体。

四、古代诗歌平仄律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古典诗歌转变

基于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体特点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平仄律促进了古典诗歌的发展路径变化,在注重诗乐关系的传统理念中,逐渐过渡发展至更加重视诗歌文本内部的声律平衡及节奏韵律。在诗歌创作中有五音四发展至平仄律,我國的古典诗歌实现有一种音乐文学形式过渡发展至纯粹的诗歌语言文学。在汉乐府时期诗歌的存在除妖以音乐歌唱为主,而进入新体诗时期发展为以文字声律为主的律诗时期,律诗的演唱需要通过衬字、虚声、叠唱等方式打破平仄率的限制,实现丰富及韵律的诗歌演唱。

(二)促进诗体形式规范

平仄律的出现促进了诗歌形式的规整化发展,平仄律的运用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格律自觉的发展时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特点的诗歌形式及诗体特征,诗歌的文本化及格律化发展以平仄律为主要的基础。古代诗歌平仄律促进诗体形式规范发展,诗人创作诗歌中将会按照平仄律的要求或是规定进行创作,保证诗歌的节奏美及韵律美。不同的历史时期及地域地区的诗歌创作将会打破格律诗的理论预设,呈现出缤纷复杂的创作情况,因此出现了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翁方纲《平仄举隅》等,凡出现拗字、拗句等问题,皆为以拗体释之,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规范化发展。

结语

自沈约发现四声音调至唐代的律诗形成,距今已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平仄格律的出现及发展影响着中国诗歌的创新。掌握唐代时期的近体诗平仄律,是是诗歌鉴赏及诗歌创作的重要基础内容,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中针对诗歌平仄律的教学活动及研究活动较少。平仄律作为中国古诗发展创作的主要成果,现阶段针对平仄律作为新诗构建的基础争议较大,通过本次针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平仄律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平仄律使用的主要原则及重要作用,基于诗歌平仄律历史性及性队形的维度出发,再一次认识新体诗的主要建构方式。

参考文献

[1]袁謇正.律诗——中国式的艺术美——闻一多律诗研究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1):89-96.

[2]方兢.简论汉语诗歌形式的构成规律——兼与杨柄同志商榷[J].人文杂志,1983(06):111-117.

[3]华明.诗词中对立与循环的张力——兼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04):49-53.

[4]李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美学价值的追求[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01):88-91.

作者简介:樊瑜,2000.11,汉族,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外国语学校,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研究和英语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分析研究
跨国公司中小型供应商管理改进问题研究
探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方面的影响
大直径区熔硅单晶的研究与制备技术探究
新时期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分析研究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新时期企业员工执行力培训策略探讨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古诗欣赏课在幼师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
不堪幽梦太匆匆:古代诗歌中的梦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