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2019-09-10 19:27杨恒
电子乐园·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策略

杨恒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情境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其重要地位日益突出。而有效问题作为情境教学的载体,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策略

引言:

情境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从而逐渐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为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研究,阐述了具体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这就需要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一方面,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既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设计有效问题

数学理论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对数学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認识和把握,以便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基于这种认知,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了解“问题”才是教学的核心,而“情境”则是辅助,不能本末倒置。[2]所以,教师只有真正理解问题情境创设教学的理论,才有可能将学生成功引入问题情境之中,进而使其在自主思考与探索中获得体验与收获。例如,在讲授《变化的图形》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章内容,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进行图形变换呢?有哪些图形可以相互变化呢?我们能否动手一试呢?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剪纸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新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1)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其中大部分知识为日常生活中常见、常运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上更具实践性,这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提供了基础与有利条件。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时,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建立,在理解一些抽象问题时,还存在较大困难。如果教师能够使用一些生活化的案例进行铺垫或者阐释,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此类抽象问题,进而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三角形面积》教学中,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等概念、计算公式等属初次接触,难免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畏难心理。此时,就需要教师导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案例,如三角形的红领巾、三角形的自行车架等作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最终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维,进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方法。又如,在《认识方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天平切入,将抽象的方程概念转化为“天平两端数值相等”的直观认知,这样方程问题就变成了“天平问题”,之后再从天平的角度来了解方程的意义就显得容易多了。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有效的探究情境

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课堂上,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因而,教师在构建问题情境教学课堂时,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与适用性。[3]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先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的纸板,并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课上,教师将这些纸板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自己尝试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旁做好引导,使学生从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求解知识入手,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进行转化分解,最终得出求解公式为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乘以高。

3、注重过程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检验问题情境教学成效若光靠考试评价则难以全面显现,需融入过程评价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思维水平。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课堂上,过程评价主要是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问题情境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量化到评价表中进行评价,以此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教学课堂中。例如,在讲授《乘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每人头戴一个数字卡片或运算符号,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答对问题最多的学生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的评价,比如“你的计算速度太快了!”“你设计的问题很新颖!”“你的协调能力很不错!”等等。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为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因此,广大数学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注重对学生探索欲和求知欲的激发,精心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美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秦世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好家长,2017(3).

[3]林丽锦.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6(09).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小学数学策略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