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教养下“事实孤儿”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

2019-09-10 22:32张玲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会救助

摘 要:在这一快速发展的社会,生而不养,生而养不起的情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有这样一类儿童,不是孤儿,却甚似孤儿,他们被称作“事实孤儿”。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对“事实孤儿”的定性不清,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常常存在困境与不足。最重要的就是来自国家和政府的救助不到位,不精准。而国家作为社会救助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承担起社会精准兜底的社会责任。本文将根据对江西省F县德仁苑的调查研究,运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分析集中教养下“事实孤儿”社会救助的困境并进行反思。

關键词:可行能力理论;事实孤儿;社会救助

一、绪论

1.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当前社会上都很熟悉“孤儿”一词,然而,却很少了解另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即“事实孤儿”。今年7月,多省民政厅,省高院,省人民检察院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进落实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事实孤儿”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民政部摸排发现,目前全国的事实孤儿已达50万人左右,已经超过孤儿的数量。这类群体由于有名义上的监护人,不符合孤儿的法律定义,无法完全享受国家政策上对孤儿的救助,难以进入福利院生活,因而绝大多数事实孤儿都处于社会散居状态,生存环境较为恶劣。极少数事实孤儿能在社会公益组织创办的救助机构集中生活,因有社会基金的投放、社会志愿者的帮扶,他们的生存环境相对来说是有所改善的。

近期,笔者去到位于江西省F县的一家名为“德仁苑”的事实孤儿救助机构进行实地调研。该苑成立于2008年,是由江西省共青团组织牵头、上海德仁基金会资助、地方政府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募捐、学校及家庭积极参与支持,多方位、多层面合作共同创办的一种育孤机构,也是一种全新的事实孤儿救助模式,其特点就是“苑、校、家三方互动”,“养教结合”。依外界看来,这种救助模式下的事实孤儿应是拥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但经笔者深入调查发现,这里的事实孤儿依旧面临许多社会救助上的困境与不足,那德仁苑的事实孤儿都面临哪些社会救助方面的困境呢?

下面以江西省F县德仁苑为案例,通过对事实孤儿“教养结合”救助模式的调查分析,运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分析集中教养下对这类特殊群体救助的困境并进行反思,为思考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事实孤儿救助模式提供事实依据和有益的经验借鉴。

2.基本概念界定

事实孤儿:所谓“事实孤儿”,是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即父母双方均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情形之一的儿童;或者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情形之一的儿童。以上重残是指一级二级残疾或三级四级精神、智力残疾;重病由各地根据当地大病、地方病等实际情况确定;失联是指失去联系且未履行监护抚养责任6个月以上;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或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是指期限在6个月以上;死亡是指自然死亡或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失踪是指人民法院宣告失踪。

本文案例中的“事实孤儿”涵盖以下五种情况:(1)父母双亡,而祖辈无力抚养照顾;(2)母亲去世,父亲残疾;(3)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不履行父母义务;(4)父亲判刑,母亲改嫁不履行父母义务。

二、德仁苑的“事实孤儿”

1.德仁苑概况

F县德仁苑是由上海德仁基金捐资与F县人民政府共同兴建的育孤机构,坐落在F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在县城南面的原江西锻压厂的宿舍楼之间)。德仁苑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名孤儿学生入住。该苑自2008年5月20日破土动工,于2008年9月全面竣工。德仁苑内设孤儿宿舍、管理员宿舍、食堂、活动室、图书室、学习室等功能室,配置了电脑、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电风扇、消毒柜、床、衣柜等全套生活设施设备。

一进德仁苑,左边是一园菜地,食堂餐桌上的蔬菜大多出自孩子们自己的细心培育。另一边是两幢小楼,一栋用于日常教学活动,另一栋则集中了全苑的办公和生活场所。

目前德仁苑有67名事实孤儿,其中64位小学生,3位初中生。该苑总共有6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2位厨师,3位生活老师和黄校长,专门照顾孩子们的起居生活。黄校长原为F县一小的校长,现为德仁苑创办人和负责人。除了出差外出,基本上每日都会来到德仁苑陪伴和照顾孩子。

2.生活在德仁苑

“自信、自律、自尊、自强”宿舍楼外墙上的八个金色粗体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生活在德仁苑的孩子最缺少,却最需要品质。黄校长说:“教会他们自信、自尊,才能摆脱低人一等的错误想法;自律、自强,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德仁苑的孩子全都安排在F县第一小学相应的班级接受义务教育。每天都有老师负责接送,双休日和节假日由监护人或德仁苑生活老师管理。每年暑假,校长会到每一位孩子的家中进行家访;每年寒假的正月初四,已经离开德仁苑的孩子会回到德仁苑,和大家一起吃一顿团圆饭。11年来,德仁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这个大家庭里,192名孩子顺利地升入初中、高中,20名孩子成功考取大学。

2019年9月,又有新朋友加入了德仁苑这个大家庭。在此之前,他们都需要经过笔试和面试,黄校长还需要到每个报名学员的家中进行走访,了解核实情况。生活在德仁苑,每个孩子可以领取一套生活用品,一套餐具。他们需要学会自己起床叠被,自己洗碗洗衣服。在探访德仁苑时,能看到一个个孩子拿着自己的碗筷排队打饭菜,井然有序地坐在自己位置上安静地吃饭。吃完饭之后自觉地去洗碗池洗碗,并交由值班学生检查后放置在原处。

三、困境分析与反思

在德仁苑外墙上,“要让红旗飘万代,必须关心下一代”,这一句话格外耀眼,就是希望社会各界多多关心下一代,多多关注“事实孤儿”。2019年7月,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先后对他进行了专访报道。新闻标题大意为:“校长爷爷”给257名“事实孤儿”一个家。由此,黄校长和德仁苑的故事引发了关注,社会各界都向德仁苑的孩子们伸出了援手。然而在与黄校长的接触中,他向我透露了一些关于德仁苑来自社会救助的困境与不足,其中之一就是来自国家政府的。

1.国家补贴不跟人走

在2019年7月,民政部10日发布消息称,为解决我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问题,民政部会同最高法、最高检等12个部门研究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50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今后将获得由政府发放的基本生活补贴。当我向黄校长提起这一新政策时,他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高兴,而是更加担忧了。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德仁苑的管理压力不是会降低吗?黄校长回复说不是的,也许压力还会更大。他给我举了些德仁苑的例子,因为孩子属于事实孤儿,每月可以获得几百元的补贴,但这钱是属于监护人的,监护人可以任意支配这些钱,其中一位小男孩的父亲将这钱用在抽烟喝酒之上,还有一位小女孩的爷爷奶奶将这钱用在他们自己的日常开销上,总之钱没有跟着事实孤儿本人走。黄校长表示: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这样一来,生活在德仁苑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反而当自己再向外界寻求资金帮扶时,他们看到事实孤儿已有的国家政策支持就不太愿意捐资了。

黄校长说的情况值得反思,国家对孤儿的资金帮扶政策还未能真正落实到“德仁苑”的孩子身上,没有真正实现“钱跟人走”[1]。这一结果的出现,同时还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为骗取国家补助,父母故意外出不归或失踪,那已违背了国家政策制定的初衷。笔者认为基于此类问题,各地政府首先应设立相应监督机制,最后回归到完善政策中去。

2.当地政府的真实态度

当问及德仁苑未来的发展时,黄校长说,“政府不可以不办学校,但可以不办德仁苑”。这么一句话也道出了他在创办和管理德仁苑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对德仁苑未来发展的担忧。我感到很诧异,德仁苑是一个公益性项目,是为了解决儿童成长生活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是社会问题,为什么会得不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校长继续说,“政府首要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德仁苑的孩子们一旦发生任何有危及到自身或是他人的生命安全问题,并造成较大影响,负面消息一出,政府难辞其咎。”这是事实,不是借口。长期的集体生活会不利于儿童的成长生活,但是作为过渡时期对于儿童的现实救助还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2]因此在可行能力过渡期,机构的临时集中照管仍是救助“事实孤儿”的主要手段,在此期间政府应积极为其寻找寄养家庭,回归到主流儿童成长模式,而不是消极对待事实孤儿的救助问题。

同时校长回忆初期创办德仁苑时的情形,由于接收的都是“事實孤儿”,德仁苑的定性是个难题。很多部门包括民政局和教育局,都没有对应的事实孤儿政策,那就意味着没有相应的经费。黄校长也是一次一次地向政府反映情况,而后才有了德仁苑的存在。而德仁苑的存在,给了事实孤儿们一个温暖的家,无法想象,如果德仁苑不在了,这群孩子们该走向何处,他们的未来又会如何。

3.可行能力理论下的反思

阿玛蒂亚·森在讨论贫困问题时提出了“可行能力”概念。他认为“可行能力是指人们可能获得或可能实施的各种可能的行为或综合性的活动,一个人的能力是一种自由,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也能够得到自己的目标,对于可行能力的需求和诸多的活动也能够参与其中,毫不质疑”[3]。可行能力理论认为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障和防护性保障会制约一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事实孤儿”可行能力缺失问题主要归结为经济条件和心理问题。

2019年10月 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4]既有的实践表明,“事实孤儿”作为一类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目前国家必须承担社会精准兜底的社会责任,为“事实孤儿”的可行能力提供可行性的政策支持。而政府作为强有力的后盾,要划分专项救助资金,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真正落实到到每一个事实孤身上,确保每一个事实孤儿都能够接受政府的帮助,做到“精准帮扶,惠孤惠社”。从经济层面保障“事实孤儿”的生存底线后,还需调节事实孤儿的心理问题,引导和帮助“事实孤儿”融入社会,实现自由和幸福。

四、结语

对集中教养下事实孤儿救助困境分析及反思的出发点在于建设更为完善的事实孤儿集中救助模式,让事实孤儿能获得高质量生活和高质量未来。本文通过运用可行能力理论分析了德仁苑集中育孤模式下面临的社会救助困境,主要是国家政策不完善,政府管理力度不足。目前对于事实孤儿的救助问题集中在于经济上,包括资金不稳定,资金不精准等。可行能力视角下目前国家必须从经济层面保障事实孤儿的生存底线,为其实现更大价值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戴婕,郭常亮.“德仁育孤” 模式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4.

[2]王君建.社会救助体系精准兜底的国家整合过程——以“法律孤儿”可行能力建设为中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2-63页.

[4]2019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公布全文,http://www.mnw.cn/news/china/2215603.html.

作者简介:

张玲,女,1995年11月,江西省新余市,无职务,在读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救助
老龄化背景下保定市老年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研究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有效性研究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社会救助多元化助力精准扶贫浅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社会救助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社工介入浅析
宪法视域下的社会救助立法研究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必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