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育环境的软实力

2019-09-10 07:22刘建琪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家规黑板报家训

刘建琪

摘要:如何调动“教育环境的软实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去努力:一是教师育人的责任心;二是正能量的家规家训;三是享受育人环境主体的呼应。

關键词:教育环境;责任心;家规家训

“教育环境”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大到客观的大自然、大社会,小到一个校园、一个教室,乃至一个几口之家。我们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环境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应该努力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期待一个轻松愉快的、无忧无虑的、能学得好而又不辛苦的美好境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没有错。问题是我们对教育环境的重视偏向于物质。以校园为例,功能室设置齐全,校门改建恢宏又气派,校园内的各种装饰不惜重金;再说教室,黑板报、英语角、展示台、图书架、清洁工具柜,无所不有。这些都是物质的教育环境,花钱就能办到。当然,这样的教育环境也充满正能量,说明我们并没有“无视教育环境”。可是,我想论述的“教育环境”是指育人的软实力。如何调动“教育环境的软实力”,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师育人的责任心

“责任心”这个关键词,可以拆分成两个词:一个是“责任”,一个是“心”。上文说到教室里的各种设施齐备,是老师尽了责任的体现。如:黑板报出了吗?老师尽了责任按时完成了。可是黑板报出版后,有多少学生会去看,能起到怎样的育人作用,就不好说了。这就说明老师尽了“责”而未尽其“心”!花了力气办的黑板报,形同虚设,被学生“视而不见”了。这样的“教育环境”有意思吗?只怕难以下结论。

假设某老师上课了,有心地说:“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新出的黑板报。”并着重提出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哪怕花费一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都来说说自己不同的观后感,那不就是在证明老师有“心”地利用这个“教育环境”进行育人活动吗?同理,教室里的英语角、展示墙、图书架等,如果老师仅仅停留在尽了责任办出来而已,那只能说明老师尽责而未尽“心”。我们期待的是老师还要用“心”引领学生去赏析,去评价,去谈想法。这样做是不是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呢?至少,我觉得这样去做才真正叫“正能量”,而不是将尽了责任之后的设施称为“正能量”。理由很简单:这样做,才算起作用了,产生效应了,就可以称其为良好的育人环境了。

二、正能量的家规家训

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地位不低于学校的“教育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应该具有更大的教育功能。入学前,孩子就有六年时间处于家庭这个教育环境中。然而,由于学生各自有不同的家庭状况,父母甚至祖父母的学历、职务、工作性质等因素,都不可能处于同一层面,所以,这个十分重要的教育环境的育人效果就完全取决于家长了。

由于深圳的特区地位,外来人口的占比很大,远远超过了户籍人口。因此,家长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很难说一个“好”的。那么,学校应该如何配合家长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家校通”?按班级组成微信群?建立家长委员会?许多措施都在做,解决了根本问题吗?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所以,定期办家庭学校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有效措施。我们就是要利用家长学校这个平台,指导每一个家庭都要“按规施训”。这个做法看起来很难做到,但为了优化家庭这个育人环境,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家庭中的“软实力”。我建议在家长学校的教学中,向家长推出三到五种“家规家训”,让家长根据自家情况作出选择,既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种,也可以从推荐的几种方法中优选适合条目,自行组合另一个新规。制定“家规家训”的主动权完全在家长,班主任当然可以提出意见,指导家长顺利完成“家规家训”的重组。

完成了这一步,学校工作还没有完,还要不间断地利用“家校通”或“微信群”,了解学生在家规家训的规范下,行为习惯有了怎样的改变,甚至进行家庭走访,帮助家长优化育人方式,使孩子做到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到社会是个好公民。

三、享受育人环境主体的呼应

教育环境是为学生而营造,那么,学生就成了享受优化后的教育环境的主体。假如孩子们面对老师尽了职责营造的教育环境无动于衷,熟视无睹,麻木不仁,那么,教育环境再美、再好,所能产生的效能会有多大呢?所以,在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引领学生去感受美,去享受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启迪。无论是心灵的启迪,还是智慧的启迪,都要靠老师去诱导、去激发。比如,班上展示墙正展出孩子们自己做的最新的科普手抄报。多好的教育环境!然而,在一个班里能扫视一下的人数有一半左右,能走近前去认真阅读的顶多五到八人,连看都不看一眼的人也不在少数。又如图书架,班班有,陈列出百十来本书,可是能去翻阅或借阅的人就不多了。时间长了,别说借阅了,连翻阅的人也没有了。

所以,老师按学校要求尽责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却被享受者所漠视,这至少算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吧。面对这样的问题,就回到了老师怎样尽“心”的问题了。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以上观点了,而想强调的是:学生的成长靠的是“教育的软实力”。

(责任编辑:吴延甲)

猜你喜欢
家规黑板报家训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创意满满的黑板报
家规伴我成长
祖训家规重传承
家风家规我来说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父母用心才能做好家规
电子黑板报
家训伴我成长
国学经典系列·《朱子家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