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3.0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2019-09-10 08:51倪文杰王颖峰李佳仪叶蜀君
时代金融 2019年23期
关键词:借方信用区块

● 倪文杰 王颖峰 张 茜 李佳仪 叶蜀君

2013年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第三方支付手段极大地冲击了银行结算支付业务,互联网银行挑战了传统银行资产业务。其中,余额宝仅仅诞生3个月,便吸纳了上千亿人民币的资金,银行存款迅猛流失。2016年,金融科技由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2.0阶段步入以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大数据(Big data)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ABBC)为代表的3.0阶段,进一步颠覆着金融巨头—银行业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银行存贷款业务利润增速严重下降,不良贷款率回升

银行利润增速逐年下降,由2011年的30%以上降至2017年的5%以下。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利润增速分别为3.0%、4.9%、4.91%和4.83%。主要原因有:2013年7月,央行取消了对贷款利率的限制,我国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基本完成,存贷利差由3%下降至2.85%;金融“脱媒”严重,具有更高收益率和极高流动性的“宝宝类”产品横空出世,吸纳了大量来自银行存款的货币资金;企业居民理财意识逐渐增强,资金更多地流向了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理财产品等渠道,分流了商业银行一般性存款来源[1]。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由2012年0.954%上升至2017年的1.744%,高于美、英等国家。

(二)业务转型受到严重冲击

由于中间业务拥有边际成本低,收益高,有益于分散风险等特点,银行于10年前便已经开始由以利差为主体的营业收入走向扩大中间业务营业收入的转型。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间业务带来的利润与总利润的比值由一成上升至三成。但在转型过程中,互联网金融的浪潮席卷全中国,蚕食了存款服务和手续费收入等中间业务市场,阻碍了银行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银行盈利能力[2]。

(三)传统银行柜面业务被迫大量削减

2014年,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建立,标志着银行可以无网点、无柜台、在线上进行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末,受金融智能化、科技化进步带来的影响,工商银行减少柜员14090人,农业银行减少柜员10843人,建设银行减少柜员30007人[3]。

二、金融科技3.0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现存问题分析

金融科技2.0—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商业银行三大业务遭受全面冲击,利润大幅下降,但其资本总量在金融机构中占比最大的地位没有改变,获客能力没有缩减,风险防控能力没有下降,仍然拥有着发展的潜能。而2016年金融科技步入3.0时代后,以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金融科技公司大力发展ABBC技术,高科技公司渐渐开始跨界成为金融服务型公司,冲击着支撑商业银行运转的底层技术。

(一)商业银行发展条件不足,发展动能匮乏

从根本上看,银行对个人征信手段均是利用之前贷款的信用记录来评价其当下的信用水平,这种贷后评价的模式大大限制了征信数据的来源。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公司借助庞大的消费平台和快捷的支付方式,长时间积累了海量的客户的消费和支付数据,再利用为客户建立数据仓库、生成目标数据集、聚类分析等大数据相关技术,发现用户特性,从多维度为客户进行信用画像,全面反映客户还款能力和信用情况,为每一个客户量身定制贷款限额,从而实现贷前评价的征信手段。

由于商业银行对客户使用资金的数据种类收集能力有限,无法获取来自客户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数据和支付数据,其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能力不高,精度不足,无法有效的对中小客户开展贷款业务,控制贷款风险。

(二)商业银行多维立体组织管理结构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分布式的记账方式,拥有其去中心化、数据保密性、可追溯性和去信任化四大特点)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应用。2016年,The 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项目募集了价值1.19亿美元1070万个单位的Ether(基于区块链的一种数字加密货币),它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组织借助董事会或管理层来运行,而是通过计算机代码创建自动运行[3]。

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必然会对金融中介机构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商业银行庞大的组织结构、冗长的管理链和繁多的基础工作人员都将成为过去式。商业银行未来的定位将从接受存款的债务人、发放贷款的债权人向贷款人信用等级提供方转型。

三、商业银行未来定位转型的环境基础

金融科技2.0仅仅改变了金融市场这块“蛋糕”的分配方式,金融科技3.0却是能够变革金融活动中各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未来资金借贷活动必然是向去中心化、数据壁垒化发展。

如图所示:金融科技3.0背景下,金融服务公司和高科技公司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首先由借方向银行、高科技公司或个人发出借款需求,银行、高科技公司借助自身已有的信用数据库查询借方的信用等级。此时:(1)自身信用数据库拥有借方的信用评级,且信用评级满足贷款要求的,发放贷款。(2)自身信用数据库没有借方的信用评级,但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向其他银行、高科技公司购买关于借方的信用等级。如果借方信用等级满足贷款要求,发放贷款。(3)当所有的银行、高科技公司没有借方的信用等级时,银行、高科技公司或个人允许借方通过抵押、质押等方式获得贷款。

当借方获得贷款后,贷方通过收集借方姓名、年龄、是否还款和还款日期等结构性数据以及有关借方文本、图像、音频和图像等非结构性数据,借用大数据技术,来对借方的信用进行等级评估,建立自身数据壁垒。

同时,应用区块链技术来构建借贷双方的智能合约,能够极大降低贷款的时间成本。2017年1月,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托管系统,将原有业务的时间缩短了60~80%。

四、金融科技冲击下商业银行转型的路径分析

(一)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历史优势

第一,要明确金融科技在转型战略中的战略定位。要以长期的转型战略为依据,对金融科技的目标、作用、路径进行战略定位,进行金融科技战略 “顶层设计”,设计明确的金融科技发展路径图[4]。第二,要明确业务所处市场的竞争核心。例如:在信贷市场上,最根本的竞争是数据上的竞争。谁拥有的数据量越大、数据种类越多、对数据发掘和解释更合理,谁就拥有竞争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已有三十余年历史,应当深度挖掘多年来积累的海量数据,从中开发出庞大的黑白名单信用数据库。

(二)热与高科技公司强强联合,将信用评价体系标准化

目前,从大数据应用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有用数据均在商业银行IT防火墙之外——互联网平台上[5],而高科技公司的平台上采购、生产、销售数据却是完整有效的。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发挥其庞大的资金和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等优势,与高科技公司携手共赢。

双方合作的根本在于进一步加强对数据的发掘、应用和反馈,逐渐完善对客户的信用评价体系,最终建立起标准化信用评价体系,使信贷市场规范、高效运转。

(三)推进IT架构转型,培养与引进创新型人才

深度推进IT架构转型,促进营流程的智慧化变迁。随着金融服务模式持续演进、业务范围和内涵不断丰富,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IT架构转型和业务流程再造[6],努力发掘有用数据,加快新业务快速发展。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指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商业银行应当借助金融科技3.0创新发展的时机,对内培养、对外引进创新型人才,分别组建多个“目标导向“和“独立模式”创新实验室,运用“创新治理“手段,推动行业发展。

猜你喜欢
借方信用区块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分析PPP项目不同运作模式的会计核算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会计要素增减对借贷方向变化影响的教学探讨
香港国际收支平衡表
信用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