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心理研究综述

2019-09-10 03:11钟浩
新闻前哨 2019年6期
关键词:朋友圈微信

钟浩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应用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通讯软件。微信的重要功能就是朋友圈,朋友圈又体现着用户多种心理,从朋友圈的功能“晒自拍”,“点赞”,“三天朋友圈”,“点击全文”进行梳理分析,对朋友圈中的用户的多种心理进行总结,多种研究,为以后更好的了解朋友圈的功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信 朋友圈 传播心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作为一种互联网移动终端技术下一个新出现的媒介工具,是现在极为重要的网络平台,人们通过微信进行日常交流、个性化展示以及进行营销的重要渠道。微信功能众多,主要的是朋友圈功能。微信中朋友圈包括“晒自拍”,“点赞”,“点击全文”,“三天朋友圈”行为,每种行为的背后都涉及多种心理,对其进行客观的研究十分必要,从而发挥朋友圈的积极作用。

一、朋友圈的“晒自拍”心理研究分析

微信朋友圈的最值得研究的就是“晒自拍”,“晒自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拍,另一方面是晒,两方面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晒可以是风景,心情,事物和人物:自拍则是含有个体的照片和一些集体的照片。从互联网时代的微信传播角度看“晒自拍”,这种行为是自媒体时代的释放,用户自身主动地表达。这也是微信自我展示“使用与满足”,这种行为是为了分享互动的需求,更准确的说这是展示自我,获得回应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一种需求。[1]

微信朋友圈是一种新型的,独特的网络化现象,其使得现在每个人有独立和小范围的空间,就个体而言,“晒自拍”的心理功能是:自我表露,角色转换需求的满足和虚拟成就感的满足,借助朋友圈这个网络平台,更加真是的表露自己,心理上虚荣心和控制欲获得极大满足,在表露的深度和广度都极大的超过现实牛活:追溯朋友圈“晒自拍”的心理根源则是:个人空间的塑造并向公共空间传播的心理诉求,这是个体空间向公共空间渗透的需求。[2]对朋友圈“晒自拍”行为的心理研究角度不同,自对主体的心理分析也有不同之处。从新媒体互联网下微信的产生角度和网络社交平台的角度来看,朋友圈“晒自拍”更多是自我的展示,个人表达心理需求,也有着与公共空间,群体之间交流的需求。从微信“晒行为”产生的传播心里学分析,“晒自拍”在具有自我表露心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因为微信好友的“晒”行为会自己心中形成某种心理压力,为了释放心理压力,不曾进行“晒”行为的网友也会加入到“晒”行为的大军中,成为一名“晒客”。[3]

学者们对朋友圈的研究比较客观,不仅从多角度分析朋友圈各种功能行为的心理分析,还发现了朋友圈的正负作用。朋友圈“晒自拍”带来的正面作用就是自我表露,自我心理满足和信息分享,排除焦虑,获得归属感。但过度的使用微信,则带来一定危害。“炫”文化盛行败坏社会风气,“晒名车”,“晒豪宅”“晒名表”,使得人们攀比心理加重,对物质过于渴望忽视精神需求,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微信朋友圈让人们降低了思考能力,仅仅满足于浅层次的阅读,不在阅读有深度的文字,沉溺于表层的图片和浅显的文字。朋友圈也讓人们远离了社交活动,过度沉溺于网络。[4]微信朋友圈的“晒自拍”对自我心理有了满足,但也应适度使用朋友圈,警惕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负作用,警惕朋友圈“晒自拍”的负作用。有必要加强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心理动机的研究,以明确微信信息传播机制的内在规律,进而为微信舆论监管策略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提高微信使用的规范,充分发挥微信朋友圈的正面效应。[5]

二、微信“三天朋友圈”的心理研究行为分析

微信用户较多的原因就是在社交应用方便的同时,还注重隐私的保护,每个微信用户有不同的朋友圈,彼此独立互不干扰。此朋友圈讨论的,彼朋友圈一概不知,由于不同的朋友圈,用户与他们的亲密是有差异的,在不同的朋友圈展现自我和表露自我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微信对用户又加强了保护。[6]

微信朋友圈一直有屏蔽功能,一方面是打造自我空间,强化微信朋友圈的个体性,另一方面也是在社交上有一定的交流,互相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微信在朋友圈中又推出“三天朋友圈”,具有一定的研究分析意义。从传播心理学角度看“三天朋友圈”认为这是社会性动物的间歇性离群,就传播主体来看,“三灭朋友圈”是一种防御行为,避免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也避免对自己的表态产牛顾虑,是一种“防御式的倾听和表达”。从传播目的来看,“三天朋友圈”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也是希望通过设置“三天朋友圈”从而引起好友对自己的好奇与关注,从而强化存在感与好奇心。从传播内容来看,“三天朋友圈”正是规避了自评价所带来的羞耻感,既能够给自己的情绪宣泄提供一个半开放的出口,又能留住过往的动态,记录自己的成长,又能防止好友的回溯,窥视那个曾经幼稚自己。[7]

“三天朋友圈”的设置是对社交的暂时屏蔽,也让人们能够静下心来,暂时离开喧闹的朋友圈,让人们冷静的思考。

三、朋友圈点赞行为心理分析

在朋友圈中,除了“晒自拍”,还有对好友的点赞和评论功能。这两个功能最能体现朋友圈的社交功能。但是评论这一功能具有随机性,自主性,对于评论内容也具有随意性,研究较少。但对于点赞这一行为,研究数量多,研究较有深度。从点赞的主体和客体来研究,点赞者的心理具有两种倾向,一个是积极心理,另一个是消极心理。积极的心理表现为对内容表示认可和欣赏,投射了自身的情绪,维护了人际关系。而消极心理则表现为不知如何组织语言,博取存在感,具有从众心理。点赞者有一定的心理动机,同时被点赞者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被点赞者希望自己的内容得到认可和欣赏,有一定的归属感。被点赞者对不同内容表现不同,对于转发的内容点赞后的情绪不高,而对于努力的成果被点赞了则高兴地情绪较为强烈。

在朋友圈中,点赞受到多种因素推动,大多具有从众心理,跟随别人点赞,共同好友和共同关注的对象也会影响。两人拥有共同好友和共同关注的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对共同的好友和共同关注的对象发布的内容会更加谨慎。在微信额朋友圈点赞行为中,点赞者还有补偿心理的驱动。在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过程中,会根据关系的远近(强弱)进行不同程度的交流。对强关注的对象,会优先进行关注和评论,而对弱关系的对象关注度会降低,由于微信用户的补偿心理驱动,会通过点赞来对弱关系进行维护。[8]

点赞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点赞族”的诞生,这种群体无论什么内容都会点赞,这种情况下点赞是毫无意义的。攀比心理,人情绑架也使得点赞变了味道,不随大家点赞就是不合群。朋友圈的点赞的负面效应还包括微信营销,“请帮我朋友圈第一条点赞”,这就是点赞捆绑,点赞变得趋于利益。[9]

四、微信朋友圈“点击全文”心理研究分析

在朋友圈中除了个人发的内容,“点击全文”的段子形式十分盛行,引发年轻群体的关注和转发,对于发布者和转发者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动机。“点击全文”大都是出乎意料的内容,或是恶搞,或是幽默,引人关注。从传播的傳者与受者角度来看,点击全文激发了受者的好奇心与窥探心理,而对于传者,从源头引起了发布者的注意,除了发布者由内及内的心理作用外,由内及外的投射效应也至关重要。发布者作为传播者内心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学者研究结果认为,点击全文段子对人际互动有积极的作用。它通过微信本身的技术性使受众获得主动性和参与感,它的娱乐感促进了朋友圈中双方的互动与交流,最终会在自身传播效果和使用者人际满足方面实现双丰收。[10]

结语

对微信这一应用的研究日益重视,对其各功能的研究也不断增多。对朋友圈的课题研究不断增加,“三天朋友圈”“点击全文”较为新颖,从研究角度来看,多种心理分析较多,也有主体研究分析:从研究方法来看,受众分析,文本分析,实证研究,这些方法所研究出的结果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的用户心理分析全面和准确。总的来看,不足之处是对微信朋友圈研究的创新角度较少,许多功能没有研究,研究方法没有结合当下微信的大数据分析,采访或接受实验的主体较少,对朋友圈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对微信这一新媒体的研究仍需加深。

注释:

[1]汪雅倩:《传播心理学视域下微信“晒自拍”行为研究》,《新媒体与社会》2015年第4期

[2]郭喜超:《传播心理学视角下微信朋友圈晒自拍行为研究》,《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6期

[3]陈亚峰:《微信“晒”行为的传播心理探讨》,《新闻传播》2017年第13期

[4]朱剑卿,胡晓林:《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心理分析》,《传播与版权》2017年第6期

[5]荆玉梅:《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动机的心理探析》,《传媒》2017年第5期

[6]董新夏:《三天“朋友圈”:社会性动物的间歇性离群》,《新闻知识》2017年第8期

[7]龙若华:《“点赞”行为背后的传播心理分析》,《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5期

[8]翟永威、胡素霞:《微信点赞背后的心理因素》,《青年记者》2017年第26期

[9]魏婷、王威:《微信对用户传播心理的满足》,《青年记者》2015年第11期

[10]孙慧:《微信朋友圈点赞传播效果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朋友圈微信
微信
微信
中国的南海“朋友圈”决不比美国的小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