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浅随所得

2019-09-10 03:56王振德
天工 2019年3期
关键词:玉石定格能量

王振德

(一)

仿佛是经过火、水与时光的洗礼,析木玉变得恬静、温润。它浑身散发的气息总让人静谧,似乎能够一眼望穿几千年的故事。与和田玉的羊脂白、翡翠的帝王绿相比,析木玉的黄绿独具特色,或者是命中注定的呼应,上演着玉石世界中的五彩斑斓,给创作以无限的可能性。

“读懂原料,用心创作”,这是千璞涯恪守的理念。作家对着一张白纸冥想,千言万语从脑海中涌来,然后甄选,删改。玉雕师对着黄绿色的析木玉,它有形、有色、有质、有肉、有皮,有瑕,同时有来历,有故事……然后大量的信息搅动着脑海,让你活跃起来。这一种来自玉石本身的吸引力,会让你持续保持创作的欲望,然后才会奔流而出,或柔和的线条,或质感的轮廓。这种创作前的阅读,仿若是“大战”之前的动员令,“劳作”之前的仪式感,调动所有积极的情绪。玉石雕刻创作的独特性,让雕刻师的每—刀慎之又慎。而这种与玉石单独的交流,接受来自玉石的信息,同时也让各种想法在玉石上流转,从而找到更加匹配的创作方案。

我想,张庆东在进行创作前,读玉花的时间更长一些。他不仅读到了玉石的外部世界,同时好像也读懂了玉石表达历史人物故事的诉求。黄绿色仿佛是一场幕布,幕布后正在酝酿着一出大戏。玉石是古老的,黄绿色却给人一些心情的律动,故事是古老的,但是每一点传神的把握都会给人一丝惊喜。一些律动和一丝惊喜的严丝合缝,让人有些意犹未尽。我觉得,张庆东创作以前一定想到了这些。

苏轼游览西湖的时候说:“深浅随所得。”大自然鬼斧神工,美景已然存在,但是每个人对美的接受不同。玉石已然存在了,施展着诱人的姿态,历史已然存在了,散发着迷人的风采,每一个雕刻者在这些面前,就如同西湖边的游客。对美的接受与心得,不止有一时的灵感迸发,还有文化气韵、生活阅历、历史底蕴的作用。因此,我们说,艺术最终的比拼是积淀,是磨炼,是文化。

当我看着千璞涯一篇篇的宣传文章,欣赏着一件件馆藏作品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一群努力的人,他们以“析木玉”为原点,串起了一条线,一头是它的过去,一头是它的未来。

(二)

一件作品,一段故事,一种生活,能量生发,大义凛然。

《佛说》,自在舒坦的坐姿,庄严肃穆的表情,让观者亲近却顿生敬畏感。我们等待着,生怕错过只言片语,因为佛说的话语总是很简短,却意味深远。佛是义,以智知,非相见,如树中香味,如色中胶青,如水中盐味,如光中之明。佛说总是在不经意间拨开迷雾。

《盘古开天》,是不是发力的过程中还带着声嘶力竭的呐喊,这种呐喊中有抗争,也有视死如归。佛是领路人,盘古何尝不是?他顶起来的是天,是命运,也是后人的仰视。在仰视的同时,我们迸发出无限的力量。

这些作品虽然是静态的,都定格在一个点上,但是我们却用自己的思想给予了他们动起来的能量。无论是《佛说》《盘古开天》,还是《三英战吕布》《显圣》,这些古人离我们很远,也尽在我们的眼前。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普度众生”“开天辟地”是无畏,是大义。《三英战吕布》《显圣》有真情,是小义。能够为了别人的美好牺牲自我,这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能量。或者“义”“正能量”都提倡大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

这些故事定格在玉石上,温润柔和,如天籁之声娓娓道来。这得益于玉石本身的气质,同时也得益于雕刻者的高超技艺。我们从这些作用中读到了故事,读到了选择,读到了能量,仿佛也读到了创作者的理念与心态。或者说,我们就完全不知道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那么这些作品中的栩栩如生,精益求精,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

“打造中华美玉”,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需要无数的践行。需要挖掘中华文化的精华并且以最简洁的姿态定格在玉石上,需要领会历史深处的思想附著在作品中,创作者也是改造者,用现代的审美目光讲一个或者一段古代的故事,让这些故事萌生出力量与希望。

或者,这也就是千璞涯的追求吧。

猜你喜欢
玉石定格能量
玉,石之美
正能量
“咔嚓”,定格的街景
拉响夏日警报定格无痕迹美肌
二石
定格
定格
正能量描绘词
正能量描绘词
审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