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俄罗斯男排在一传优势情况下进攻效果的统计与分析

2019-09-10 07:22郝兆鹏
体育风尚 2019年12期

郝兆鹏

摘要:本文以伦敦奥运会决赛中俄罗斯男排在一传优势情况下进攻效果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赛录像,并处理分析相对的数据,同时分析战术使用效果,更加快速有效的获胜。

关键词:伦敦奥运会;俄罗斯男排;一传;进攻效果

一、前言

伦敦奥运会男排有12支队伍参赛,比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12支队伍被分成A、B两个小组进行小组循环赛,第二阶段中,根据小组赛排名,小组前四名共8支队伍进入淘汰赛,获胜的四支队伍进入决赛阶段。

比赛是一个抑制与反抑制的过程,通过运用本队优势和战术组合阻碍本方的发挥。结合本方的状态并采用合理有效的进攻手段,保持本方的优势或者改善劣势,扭转场上局势,对训练队在不同情况下提高战术运用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俄罗斯男排在伦敦奥运会决赛中一传优势情况下的进攻效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网络工具和图书馆,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阅读相关书籍,对有关排球进攻等资料进行研究。

2.专家访谈法

对排球方面的专家、学者、教练团队等进行访问,听取他们对本论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为本文的撰写提供思路和依据。

3.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计算机,并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4.录像观察法

观看俄罗斯男排在伦敦奥运会男排决赛中的比赛录像,对比赛录像进行统计(见表1)。

三、结果与分析

(一)俄罗斯男排在一传优势情况下进攻效果的统计与分析

1.俄罗斯男排在一传优势时4号位进攻的统计与分析

俄罗斯男排在一传处于优势时在4号位组织了28次进攻、95次跑动,强攻使用率为60.7%。可见,俄罗斯仍在以高举高打为主,4号位进攻主要凭借高度、大力以及进攻点的快慢来取胜(见表1)。

2.一传处于优势时3号位进攻的统计与分析

俄罗斯一传处于优势时在比赛中3号位的进攻中共有95次跑动,发起了22次进攻(见表2),3号位共运用了四种战术,俄罗斯队向来以身高和力量为主,快攻战术的运用可以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增加拦网的难度。

3.一传处于优势时2号位进攻的统计与分析

俄罗斯男排在一传处于优势时组织了2号位的47次跑动,发起了21次进攻,但俄罗斯男排在2号位的球除去90.5%的强攻外,快球只用了半高,俄罗斯男排相对巴西男排还是高球打得好一点,不如巴西男排的快球运用效果(见表3)。

4.俄罗斯男排一传处于优势时后三进攻的统计与分析

俄罗斯男排一传处于优势时组织了59次后三的跑动,发起了8次进攻,其中强攻占62.5%,后排多种战术的运用,时间差和位置差的组织跑动次数较多,获胜的几率相对其他队伍来说会有所提高(见表4)。

5.俄罗斯男排在一传处于优势时组织后二进攻的统计与分析

俄罗斯男排组织了42次后二的跑动,发起15次进攻,主要进攻手段还是强攻,战术种类较少,但由于俄罗斯男排的击球点较高,且距离网较远,对方拦网难度较大,使用效果较好(见表5)。

(二)俄罗斯男排一传处于优势时进攻效果的统计与分析

1.一传处于优势时强攻的运用效果的统计与分析

俄罗斯男排在一传处于优势时,强攻的使用次数最多,俄罗斯凭借身体高度和力量的优势,4号位强攻得分率较高,效果较好(见表6)。

2.一传处于优势时快攻的运用效果的统计与分析

俄罗斯男排在一传处于优势时,快攻的进攻次数仅次于巴西,且俄罗斯是平拉开的得分率最高(见表7)。

3.一传处于优势时后排攻的运用效果的统计与分析

俄罗斯男排在一传处于优势时,后二战术达到80%的进攻得分率,使对方无法形成有效进攻(见表8),后排攻总体运用效果较好。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俄罗斯男排在一传处于优势时,4号位和3号位组织进攻率不相上下,但整体战术运用中,强攻运用次数最多,仍以身高和力量为主,但是快攻的掩护作用也相对较好,后排攻中因为进攻点高,造成对方攔网难度较大,得分率较高。

(二)建议

在一传处于优势时,高快结合和前后节奏变化的战术被多个强队普遍使用,战术多变是比赛中获胜的必备条件。增加战术的多样性,扰乱对方的拦网队员,争取多主动得分,获胜几率就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汉升主编.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张欢,李毅钧.98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总体进攻及发球效果分析[J].西安体院学院学报,1999(1):49-53.

[3]尹兆友.第9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各队发球技、战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6):50-53.

[4]张欣.世界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兼析亚洲排球落后的原因[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71-72.

[5]赵子建,许瑞勋.现代排球技术发展特点及趋势[J].体育学刊,2001,8(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