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粥心安

2019-09-10 07:22邓忠强
杂文月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食粥长山身体力行

邓忠强

宋代名臣范仲淹,年轻时在应天府南都书舍(河南商丘)读书。为了集中精力学习,也为了尽可能地节省母亲给他的生活费,他不肯把大好时光消耗在吃饭上面,心甘情愿地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心刻苦读书,自励奋进。他每天以两升小米煮一锅粥,粥过一晚上就结成了块。第二天便用刀把粥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用几十茎切短的腌菜之类佐食,就算是一顿关餐了。

同学中有个官宦子弟,非常钦佩范仲淹的志操,见他一直“断齑画粥”地过日子,很是同情,便把这事告诉他父亲,他父亲便吩咐官府厨室做些好饭菜送给范仲淹。

过了几天,这个同学到宿舍去看望范仲淹,意外地发现送去的饭菜竞然原封未动地放在一旁,已经腐坏了。他心里很不乐意,又觉奇怪,就问范仲淹:“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意赠送食物,可你却毫不动筷,莫非觉得拿事情去托人是错的么?”

范仲淹诚恳地说道:“我并非不感激您和尊大人的一片心意,只是吃粥已经很久成了习惯,觉得很安心,如果突然改变这个习惯,享受起关味佳肴来,往后怎么能咽得下粥呢?”(明·郑碹《昨非庵日纂》:“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范仲淹的表白不是矫情作态,也非故作清高。原来,他家境艰难,其父范墉不过是地方上的一般幕僚人员,远祖虽然当过官,但到他父亲一代已破落了。更不幸的是,他“二岁而孤,母更適长山朱氏”,——两岁时,父亲病故,也没留下什么积蓄,母谢氏贫无所依,被迫带着他改嫁到山东长山县一个姓朱的普通人家,生活困窘,仅勉强糊口而已。人处在逆境中常不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可对于范仲淹来说,困顿的家境不但不能消磨他的志气和操守,反而更加激发出他吃苦励志的精神。年纪稍长,范仲淹深知稼穑之艰,更忧虑民生之苦,他“慨然有志于天下”,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使命感,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养成了吃苦的习惯,孕育出奋发有为的吃苦精神。

《宋史》上记有范仲淹苦读的情景:“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意思是说,他发愤苦读,夜以继日,冬天学得疲累时就用冷水浇脸,粮食不够时就以碎米粥充饥,这种一般人都不能忍受的困难,范仲淹却丝毫不以为苦。可以说,范仲淹是吃苦长大的,正如俗话所说的“白屋出公卿”“逆境出人才”,经过实践的苦练,范仲淹后来果然成了有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岳阳楼记》中抒写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坦然的仁者胸怀,这两句震古铄今的名言,不仅是他的人生哲学,而且是他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重要实践,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成为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话说回来,明人郑碹写的这个“食粥心安”的故事,不仅赞扬了范仲淹勇于吃苦的精神,同时告诉我们一个生活道理:先尝苦后尝甜是容易做到的,而尝过甜之后再去尝苦就难以忍受了。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多吃些苦,把意志磨炼得坚强些,往后再遇到什么困难,就不会畏惧。要想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材,就得“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让自己过早地陷入安乐窝里,贪图享受,遇事拈轻怕重,叫苦叫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作风,又怎能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呢?

童玲/图

猜你喜欢
食粥长山身体力行
Plasma activation towards oxidized nanocarbon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身体力行
趣说古人食粥
制造业为何不赚钱(六)身体力行,新型服务模式之融资租赁
古人食粥养生
冬来且食粥
漫画
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再强党性
健身秀:囧并时尚着
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