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百态之躲局

2019-09-10 07:22郭西昌
杂文月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酒桌上京城饭局

郭西昌

国人喜欢把相约吃饭叫饭局。组织者则称在攒局,赴约者则说有局。对这样的局,年轻时候还是有些向往喜好的。但现在,我却经常有意无意爽约这样的场合,并把它定义为躲局。躲局的原因,除了年龄渐长不喜热闹、不胜酒力等客观因素,背后的主因还在于人。躲局其实就是躲人。

让我躲的主要有三类^。

一类日装腔作势、目中无人者。这类人大都有或大或小的官位,或者说是官位给了他装腔作势、目中无人的底气。年轻时曾在军区机关就职,一位兄弟在干部部门工作。因同院同楼差不多同龄上班下班又同路,边聊边走便成了常事,甚至有时下楼早了,还等对方一会儿再一起走。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多后,这位兄弟被提拔为副处长。我出长差回来得知这个好消息,上班路上便送去热烈的祝贺,没想到这位兄弟只是矜持地点点头,没有任何话语。我多少显得有些尴尬,但也仅仅把它当成了矜持和谦虚。但再后来上下班路上几次碰上又热情招呼,这位每次仍然是矜持地点头无语,并且开始倒背手迈起了方步。我有些不解地跟其他同事说起此事,同事说,人家是副处长了,还是管干部的,自然要有点派头。此后,再遇到此君,我都或快走或慢走,故意跟他拉开距离,再没有过话语交集。后来离开了军区,若干年后跟老单位的同事一起吃饭,好奇地想打听一下此君的情况,却一下忘了他姓甚名谁。单位还有一位主官,在任时遇到部下跟他打招呼,都是头一抬眼一斜,面无表情地扬长而去。而退休后,偶尔回单位,在电梯里却满面笑容逐个跟人握手,让本来就拥挤的电梯更加拥挤不说,还让很多不认识他却被握手的年轻人困惑:此君是谁?

俗话说“到了京城才知道官小”,但我发现这话用到一些年轻的家乡官员身上,倒更贴切。前些年在京城工作,时常成为饭局的陪客。客人大都是老家来的乡镇书记、镇长或各局局长,陪同前来的大都是在家乡有求于他们的企业家,出面攒局的多是企业家的亲戚邻居或同学,大都是在京城中有一定职位或影响力的老乡。我们几位多少算作有头有脸但威望级别又不够的同乡,就成了三陪四陪五陪。按理说老乡见老乡是件其乐融融分享亲情的好事,但席间几位乡镇书记镇长的语气之大、派头之足,大有天安门广场他也能买下来开发房地产的气魄,估计是几杯好酒下肚全忘了这是在京城。我好奇地問陪同前来的企业家,他们哪儿来的这份底气和狂傲?企业家苦笑:在当地被惯出来的官威,习惯了就成自然了。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老家官场上的人有事相托,定尽全力,但陪饭局这样的“美事”,一概躲避。这一躲就是数年,现在规定严了这样的饭局少了,家乡年轻官员在京城饭局上的派头减了没有,我倒是无法印证了。

让我躲局的第二类人日矫揉做作、故作清高者。此类局此类人,通常发生在文人艺术圈中。

标志一是介绍每个人的时候,前面都冠以著名二字,比如著名诗人、作家、画家、书法家、演唱家等等,著名之后通常是获得的奖项或荣誉或作品。我这位“著名导演”席间曾遇到过一位自称是我的忠实粉丝和观众的“著名人士”,边相见恨晚地敬酒,边说着我几部纪录片作品的名字,我却端着酒杯由自得变成了尴尬。因为他所说的三部作品的名字全都错了。当然酒桌上更让我尴尬的是,因为这些年多做的是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几乎天天跟古建筑、古文物打交道,当代这些“著名作家”的书很少看,对诗更是一窍不通。突然间一桌子都是作家诗人,我却不知人家为啥著名。谢谢万能的手机搜索功能,如果遇到的不熟悉的人少,我会搜索一下对方。如果不熟悉的人多,我就干脆把若干人的名字转发给几个年轻人,请他们三分钟内把相关内容发给我,以便与陌生的“著名”人物寒暄。有同行兄弟曾提醒我酒桌上频繁看手机有失礼貌,他哪里知道我正是为了礼貌才频繁看手机。

标志二是男的必定或长发或光头或胡子,还有男士必佩戴一红围巾或烟斗;女士或年过半百少女装打扮,或室内外皆戴墨镜,或一年四季必戴帽子。女士端个酒杯逐个敬酒逐个玩笑似乎四海之内皆兄弟,男士端坐桌前一动不动,对敬酒寒暄者,或低头微闭双眼面无表情,或昂头向上只管碰杯绝不会低头看你一眼。

标志三就是一大桌子或几大桌子的来客,每个人都像我一样以为除了跟我不熟悉,其他人全是再熟悉不过的老友。饭后一问,其实他们也不熟识,都是几个或辈分高或饭局多的人,甲带三个、乙约五个凑起来的饭局。更令人尴尬的是,此类局中还有一个标志,就是大多数人的微信都是昵称,且是分不出年龄、性别、职务、身份的昵称,一晚上醉意朦胧中加的若干微信,回来后没有几个能对得上是谁。很多时候几天过后还会有人微信问:你是谁?咱们在哪个局跟谁一起认识的?

让我躲局的第三类人日言而无信、故意装醉者。中国式饭局,可谓无酒不成席,无席不言利。自小曾羡慕酒在古人心目中的神圣和庄严。庆贺者,合作者,结盟者,壮行者,结拜者,致谢道歉者,几乎所有场合都离不开酒字。酒杯一端一饮而尽,几乎成了诚意和信用一生的标配动作。但当今的若干饭局,酒几乎成了耍赖的最佳挡箭牌或者食言的最好借口。酒桌上当着若干人承诺的事,酒后会以喝多了记不起来一推了事。更有甚者,为了预祝合作协议签署而举行的庆功宴,第二天也会以昨晚喝多了还要再考虑一下为由,把所有的协议内容推翻。后来这样的事经历多了变得见怪不怪,突然想起了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谈:如果你到某地要账,晚上对方鲍鱼海参龙虾好酒地热情招待,饭后还去桑拿唱歌,承诺你明天所有的事全部办妥。就在你晚上憧憬着怎么分钱的时候,其实,你这一趟的钱,肯定,要不回来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饭局上诸如此类的人多了,饭没味了,酒变味了,躲自然就成了不二选择。但我内心深处,还是喜欢饭局的。喜欢那种三观相同气场相投的三五好友,互损着互夸着互敬着,什么都可以说,又什么都可以不说,一切都在不言中的那种心有灵犀的饭局。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与同怀视之”。这样的饭局,就约吧!

王俊平/图

猜你喜欢
酒桌上京城饭局
酒桌上就不该谈生意的事
历史,在饭局中前进
京城之夜,文化之夜
关于辽上京城营建的几点浅见
美好的饭局不应该多于四个人
江湖宴饮歌
近视眼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饭局
饭局趣谈
京城:请听雕塑家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