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我得自在

2019-09-10 07:22张宏丽
杂文月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书橱小人书书桌

张宏丽

每逢星期天,只要家里没有农活,只要天气好,五六个八九岁的乡下柴火妞儿,便相约早起徒步七八里土路,到县城书摊上“蹭看”小人书。一蹲就是一上午,直到饥肠辘辘才又依依不舍地结伴徒步回家。回家的路上,还不忘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地交流心得。在她们眼里,单人床单大小的书摊儿,简直就是集市上最豪华的店铺,可惜她们不是店铺的主人。多想像那个经营书摊儿的儒雅爷爷啊,拥有那么那么多的书——这是她们的梦想。她们中就有我,三十多年前的我。

慢慢长大了,开始看比小人书更大更厚的书。《诗经》《唐诗三百首》《红楼梦》《三国演义》《简·爱》《约翰·克利斯朵夫》《热爱生命》《飘》……还有好多已经想不起名字的书籍,陪我度过初中、高中、大学。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图书馆,在我眼里都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城市——可惜,我不是城市的主人。

拥有书,拥有好多好多自己喜欢的书,是我求学时代最大的梦想。可是,囊中羞涩,望书兴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买不起书,只能学古人抄书。于是就留下了好几个各式各样的好诗词、好句子摘抄本。最登峰造极的要数完整地抄录了1980年周笃文先生所著的《宋词》,粗糙的纸张、稚拙的笔迹、几乎翻版的格式……每每拿起翻看,心底总泛起各种说不清楚的感觉。直到如今,只要在旧书网店上发现那本《宋词》,总有立刻点击“加入购物车”的冲动,尽管书橱里已经存了新旧不同的三本。可真的不敢再买了,真的怕自己成了杰克·伦敦笔下那个“神志非常清醒”、已经摆脱饥荒而又收藏面包成癖的“他”。

挣钱以后,除了满足衣食住行、回报家人的基本支出外,总是咬紧牙关“割肉”般地从微薄的剩余里挤钱出来买书。一本、两本……一摞、两摞……积少成多。渐渐地,我新的梦想——几个不需华贵但务必实用的书橱、一张大小合适且舒适整洁的书桌、一间不要大但必须安静淡雅的书房,然后像诗经楚辞、像唐诗宋词般生活

有幸,为“引凤”而先“筑巢”的先生,在装修房间时不但打造了书橱,还在壁橱设置了几个藏书空间。简洁、有书香的布置,自然成了他的又一个“加分项”。然而,婚后的喜庆热闹劲儿过去之后,我很快就有了一些遗憾。想起那个旧社会媒婆一句“都是人家的”而成功骗婚的故事,对应自己的现实,简直啼笑皆非——家里的书橱、书柜大都已被先生的书占满,这些地方“都是人家的”!我的书只能被暂时委屈捆押在纸箱子里,还不如原先一摞一摞地放着“阔气”“排场”。好在而后几年,夫妻二人不断地经营,柴米油盐之余家里逐渐增加了我心爱的书架、书桌,我的梦想也逐步实现。

大概,普希金童话里的那个欲望不断升级的渔村老太婆,真的都住在每个人心底。我的遗憾还是有的,那就是两居室的斗室,实在没办法开辟一间独立的书房;客厅,被儿子的玩具、图书占了大部分;书桌的另一个功能是餐桌,而我心爱的书架的另一功能则是餐桌边的装饰墙……况且“省会房贵,居大不易”,换房自然是空想。

所幸,我在物欲泛滥时能够记起苏格拉底的名言——“控制自己的欲望。认识自己的无知,做自己的主人”。因为阅读我没有变成被无尽欲望纠缠的人。阅读或许不能改变人的生存空间、不能左右人生的长度,但可以优化人的氣质态度、可以增加人生的宽度厚度。

我没有过目不忘的天分,也没有究竞文字的执着,因此读过的书籍很多已经记不住名字,书中的内容好多也不大清晰。但是,书中的道理却一点一滴滋养着我的心灵。犹如母乳于人,谁也不会真的记着母乳的味道,但是母乳给人的肉体和心灵的滋养却是伴随一生的。也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说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哄睡孩子,做完家务,餐桌变成了书桌,书架恢复了原本的功能,餐厅自然成了雅致的书房——我随意主宰的王国、我安享清欢的花园、我心灵憩息的坛城……

书香润我得自在,我心安处是道场。

猜你喜欢
书橱小人书书桌
Get Ready for Your Desk小小书桌换新颜
想起“小人书”
小人书里的大干世界
漂泊的书桌
我的神奇书橱
爸爸的书橱
小人书里的大世界
书橱女巫的等候
书橱女巫的等候
带旋转书架的书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