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艰难中选择:大众文化与纯文学的较量

2019-09-10 07:22李英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纯文学大众文化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电子软件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传播的方式也逐渐打破原有的纸质传播方式,使得大众文化持续流行和高涨,进而与纯文学形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碰撞。其中,大众文化以其世俗化、人性化、功利化、实用化等诸多特点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由于其具有无形的消遣和解压功能,很快占据了原来纯文学地盘的报刊、书刊、图书馆。本文着眼于文学在选择过程中的艰难,力图从不同角度,探究大众文化与纯文学之间的较量与争锋。

关键词:大众文化 纯文学 艰难选择

新时期以来,小说和诗大多走向了随意与自由书写的道路,走向了更贴近世俗生活的经验叙事和个人化人生体验与感悟的叙述。这一时期的作家也相应面临着两难选择的处境。一方面,一些作家不愿意放弃精英立场,仍然幻想着文学可以像八十年代那样能够成为时代情绪的代言者,不断的针对社会、时代发出文学的感慨之音,以文学来启蒙时代与精神,就人性、社会道路、站位立场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力图坚持精英化的文学立场。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消费市场和图书市场的干预影响,使文学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困境,不少文学刊物为获得生存,不得不改变其运行模式,将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编入书刊;而一些作家,包括原本精英文学的书写者,面对市场文化的导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我的写作对象、方法、受众等,开始大范围的从纯文学转向大众所喜爱的通俗、现实、趣味性的写作,向中国传统的阅读经验回归,从而使得文学在艰难中选择。

一.世界化格局下的文学选择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选择,世界逐渐演变成一个地球村,所有的文学文化也相应变得丰富多彩、颜色不一。这一时期与前几个时期的文学相比,外延愈来愈大,内涵越来越复杂。

文学的世界化色彩不断加深,中国的文学也不断向世界文学靠拢,与世界文学相互吸收融合。事实上,中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不断向西方先进文学汲取优秀的养料,来扩展我国文学的广度与深度。这一时期,作家开始不断从内容的选择、技巧的运用、人物的安排等不同角度来探究中国文学的写作取向。在我看来,这一时期,不光是传统的制度和思想形式被打破,更重要的在于向世界文学学习的时期,我们的学习是相对全面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从观念到写作技巧,从对社会的把握到人物价值观念的取向,中国作家一一都借鑒过来,并加入中国传统的书写方式,使得文学写作开始从原来单一模式化的纯文学写作转向多样化的、色彩斑斓的大众文化的写作。就文学作品本身来看,作家选择写作对象是不再单一的只选择符合社会主流导向的社会化人物,书写社会所共有的文化导向,而是把眼光逐渐放到了一些边缘化、底层的小人小物,书写在社会的进程中,他们所面临的社会挑战及个人化人生体验。有人曾说,没有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学习,就没有今天多样丰富的大众文化,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确,从一定程度上说,如果没有西方文学的翻译与研读,就不会让中国的作家了解到,写作还可以那样书写,人物还可以那样选择,也因此,一些翻译家的语言极大的改变了中国作家的写作文风,使文学呈现多角度发展。

因为世界化文学的发展,中国的文学也不再是传统的纯文学形式,作家开始从模仿和迷失中挣脱出来,开始用自我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世界,从纯文学的书写转向更具世界化、国际化形式的大众文化的书写。作家也以自我独特的创作才能,创造出大众所喜爱的文学文化,使得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不可忽视分割的一部分。

二.商业元素影响下的文学选择

(一)文学在市场化背景下的艰难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学在市场化、城市化背景下也进行着艰难的选择和蜕变。“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为了获得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它就不得不牺牲一些东西。文学作为一种供读者消费的产物,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就必须的考虑读者大众的需求,面向市场化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欲望化的书写。”[1]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市场和出版业进一步的开放,文学也面临着被市场所选择的局面。面对日益现代化的市场,文学想要生存下去,如果坚守纯文学的书写的话,因其社会的选择,其坚守立场就会变得飘忽不定,越来越难以在市场化的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考察多名作家成名经历,当他们的新作品面世时,为获取人们的关注度,作品中必然伴随着大量非文学因素的渗透,并且由于市场化文学的导向,一个新作家的出现,也拥有一定的市场运作方式,加入了一定的商业元素,使得文学不单单是文学,而是市场、读者、文化所共同塑造的成果作品。在这样一个快速经济的时代,由于外力的存在,作家似乎来不及深思就匆匆动笔,以一系列迎合大众化口味的笔触来书写一些具有情节冲突的作品,由此,如果一部小说获得成功,随之而来的便有一系列类似小说的出现。这类大众文化文学不管是在字数上还是小说出版数字上都让人惊讶,但真正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不管是在作品的审美上,还是作品的认可度上,大众文化与纯文学相比,都有一定的偏差和不同,也使得在这个时代,读者对文学的取向,逐渐偏向大众文化的阅读,而相应忽视纯文学的内涵与时代精神。

(二)信息化、网络化、影视热对传统文学的冲击

这个时代,文学不再是单一的纯文学的代名词,而是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精英文学等一系列的统称。同时“对于文学传播来说,媒介不仅充当着作品发表的中介,同时也通过对作品的选择尤其是通过文学活动、文学论争、文学批评来形成的一种创作取向,最终构建创作理论。”[2]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网络、影视对文化文学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冲击力越来越大,很多作家开始从传统的出版刊物转向网络化写作,通过网络平台,传达时代文学不同的声音。“信息化、网络化、影视热对传统文学样式的冲击,使文学面临难以承受的考验,迫使作家们重新认识文学的性质和功能,考虑自身的适应能力。”[1]过去,人们对网络文化一无所知,近年来,随着网络自身技术的方便,使得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很多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作家交流,而作家的写作也受读者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原来的写作倾向。于是,一大批新兴作家在网络上展露头角,占据着一大批青少年读者,从而网络在新时期以来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与影响。几乎新时期的作家,在网络上,都拥有各自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通过留言等形式同读者进行双向交流,并由此扩大自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这时,纯文学也不再单纯的从一个角度来书写故事,而是吸收各种文学文化,从多方面来创作人们喜爱的大众文化。

三.社会文化的导向及人们文化价值的选择

在任何时代,文学创作不可避免的便是社会文化及大众文化价值取向所导致的文学创作的不同。“意识形态不是单一意见的运作,而是透过论述串联语意形成论述的场域。”[3]各个时代有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古代,人们奉行文化服从政治的选择,近代,开始由单一的国内视角转向世界视角,当代,文学开始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创作众多读者所喜爱的文学文化。“当代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经典化过程具有更大的未知数和不确定性。”[4]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转型的时代,不管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上,还是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中,我们都更加注重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一些符合时代社会文化导向的文学作品,以此引领读者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作为一种表现人的文学,面临着一系列时代和文化的难题。比如说:女性在当代的价值意义?传统文化是否还有精神导向?知识分子是否为了经济利益,一昧迎合读者口味?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以时代所共同认可的,正确的价值导向来创造文学文化。在书写文学作品时,作者需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文学的发展,换言之,文学文化创作必须符合社会国家所认同的主流价值来书写,不能一昧的为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书写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损害国家利益的作品。在大众文化和纯文学的选择中,把握到社会道德的度,也就一定能都在文学领域中获得相应的地位立场,得到不同读者的喜爱与广泛传播。

四.结语

新时期以来,时代环境、社会思潮、审美意识等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大众文化和文学的较量中,文学虽有一定的缺失与不足,但从整体来看,文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进步。大众文化由于其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在文学市场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逐渐占领着广大的读者群;纯文学也因其长久不衰的深刻内涵,一直影响着读者。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不管讀者或是作者,都进行着艰难的选择,但不得不说,两者都在彼此的较量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别样的方式促进了中国文学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达.重新发现文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05).

[2]杨琳.回归历史的本真[D].兰州大学,2008(05).

[3]张锦华.《传媒批评理论》[M].台北:黎明文化,1993年版第249页.

[4]贺绍俊.文学的尊严[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03).

(作者介绍:李英,喀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纯文学大众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关于《摩罗诗力说》之批判性解读
接受理论与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
纯文学杂志的读者呢
关于纯文学的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