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来的师傅

2019-09-10 07:22
老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待业感念花匠

自古至今,三百六十行,凡从师学艺的,无不登门拜师,唯我学艺不在此列,是足不出户,在自家门外“捡”了个师傅。

师傅姓陈,苏北人,当年和我一般年纪,是手工弹棉花的工匠。我和师傅的相遇,是在彼此人生中最困厄的时候,非常偶然发生的。

那是50多年前的1967年,时令初冬,这一天,寒风呼啸,我蜷缩在小县城一个弄堂的家里,心烦意乱,无所事事,就开门到弄堂外去看看。走出弄堂口,突然看到街边站着一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青年男子,他的脚旁放着一张弹棉花的长弓和一个弹花槌,还有一些衣物零碎。他见我出来,慌乱中略显几分腼腆,在短暂的犹豫后过来向我讨水喝。我见他冷得瑟瑟发抖,就让他走进弄堂里来。他喝完我递来的一杯水,紫黑的脸上挤出一丝谦卑的笑,很难为情地又向我讨吃的,说是在船上挤掉了钱包,又没找到事做,已有好几顿没吃东西了。

我当时正是一个没书读又没事做,和年迈的奶奶日夜相伴,在家里熬日子的“待业”青年。家世的坎坷,生活的困顿,使我对眼前的窘汉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我返身走进厨房,翻遍放食物的坛坛罐罐,只在橱柜里找到了奶奶留作晚饭的小半簸箕饭饽。我正准备烹一下给他吃,他见了连说“不用”,就端在手上直接吃起来,只见他狼吞虎咽,不一会儿就吃完了冷饭饽。

他确实太饿了,一顿就吃光了我和奶奶两个人的饭食,紫黑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他用袖口抹了抹嘴,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在我的询问中,他缓缓向我讲了他的身世。他是苏北人,有弹棉花的手艺,家乡近年灾荒频频,饥馑迫使不少人外出谋生。由于家里人多劳力少,生活难以为继,他就跟着大伙一起,背井离乡到江西来揽事谋生,不承想一时没揽到事做,钱又没了,正走投无路时碰到了我。他对我千恩万谢后,就收拾随身物品准备离去。此时,我想到自己的处境,我又何尝不是“走投无路”呢?我顿时萌生了跟他学手艺谋生计的念头。于是,我一把拉住了他,说要跟他学弹棉花,他先是一愣,接着满口答应下来,当晚就和我裹在一床棉被里过夜。就这样,没有摆拜师酒,没有行跪拜礼,我“捡”了个学艺的师傅。

第二天,我带着这个“捡”来的师傅,乘船来到江洲(九江市产棉区)的朋友家中落脚,准备在这里帮人加工过冬棉絮。朋友很仗义,带头请我师徒二人替他打了第一床棉絮,我也第一次当了学徒替师傅打下手。

在江洲,朋友替我们揽活做,一干就是半个月。在这些日子里,师傅十分感激我,人前人后反称我为“师傅”,于是师徒二人互称“师傅”,感情好似亲兄弟。

自此,我跟著这个“捡”来的师傅,学会了一门谋生的手艺,正儿八经地当了13年的“弹花匠”,度过了我人生中一段困苦的待业时光,直至1981年落实政策,被安排了工作,我才结束了“弹花匠”生涯,当上了干部。

50多年过去了,每念及此,心中在感念师傅的同时,更感念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伦理规范:守望相助,与人为善。这不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准则“诚信”“友善”吗?

责编/ 清风

猜你喜欢
待业感念花匠
远方
语言艺术
老花匠与獾
唐加强
感念美好
花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面对性待业窘境
有温度的人
基于市场分割理论下的大学生待业成型机理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