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教育,从读懂孩子做起

2019-09-10 07:22郑娜
家长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女儿美德榜样

郑娜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体会到拥有美德可以给他带来怎样的快乐和幸福时,他才会认真思索要不要试着成为这样的人。

走进时下的校园,不用刻意寻找,校园的角角落落都能看到传统美德教育的痕迹。从校园的橱窗、宣传牌、大屏幕,到教室内的黑板报、墙壁上的名言警句,形式多样的美德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效果到底如何呢?你是否见过这样的情景:早晨才在国旗下宣讲了诚信是金的学生,却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撒谎;班里最喜欢帮助人的学生,却在发书时悄悄地把破损的书本传向他人……

这是教育的失败,还是现在的学生过于“不真实”?如果两者都不是,那我们的美德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其实,了解教育对象是教育的前提,开展美德教育同样需要从读懂孩子开始。

帮助孩子认识自我

开展美德教育时,我们喜欢用一些前人的例子作为教育榜样。例如,讲谦让,我们喜欢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助人为乐,我们喜欢讲雷锋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讲完后,孩子就应该变成“小孔融”“小雷锋”吗?“应该”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提升自己、改变自己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想不想改变主要取决于个体意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研究这个复杂的过程。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小学阶段会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是怎样一个人?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

展阶段理论中指出,人的心理发展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以初中生为例,13至15岁的年龄正处于“角色同一性向角色混乱”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是进入成年期的准备阶段,个体开始考虑“我是谁”的问题。可见,“我是谁”是所有人都曾经思索过的问题。如果孩子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我们却要教导他成为另外一个人,这无疑会让他的角色更加混乱。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引导孩子思考“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方面,我们要允许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允许他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美德教育,引导他们构建愿景,想象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带领他们去体会那一刻的感受。只有当一个人真正体会到拥有美德可以给他带来怎样的快乐和幸福时,他才会认真思索要不要试着成为这样的人。

榜样的力量

有人曾把我国传统的德育比喻成一壶烧不开的水,因为在我国德育的传统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德育的考核也重在考查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这种做法,虽然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德育的真正目标。其实,开展美德教育,有时身教更胜于言传。

孩子的少年时代可以说是“榜样时代”“偶像时代”,因为孩子的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其实,孩子的榜样和偶像并非只有名人,还包括师长及身边的伙伴。

有这样一个事例:国外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女儿逛超市,小女儿搞恶作剧,把姐姐推倒在地。父亲走过来,用非常温和的态度告知她应该跟姐姐道歉。她执意不肯,并开始哭闹。爸爸抱起她,依然温和地说:“我知道这样也许很难,但如果你觉得不好意思,可以轻轻地说一句‘sorry’。”事情很巧,就在小女儿还在犹豫要不要道歉的时候,旁边一位女士不小心撞了她,什么也没说就要离开。父亲马上站出来,要求女士向小女儿道歉,可那位女士却觉得这位父亲有点小题大做。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小女儿突然走到女士面前,用温柔的声音说:“我知道道歉很难,但你可以轻轻地说‘sorry’……”

这一点也可以用“镜中理论“来解释,即可以将他人视为镜子,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感知他人的反映与评价,建立起个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通过这个例子还可以看出,我们用来进行美德教育的榜样固然可以是英雄、楷模,但同时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甚至是我们自己。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走出模仿那一步时,需要老师和家长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让孩子获得成功感和荣誉感。一个人的自尊得以满足,往往会成为其今后前行的动力。

让美德成为一种习惯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科学家想告诉我们的是,成功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碰到事情时,不可能说“等我想想我受过哪些教育”“等我想想老师怎么说的”……美德教育也是如此。

有人把我国的传统德育比成一壶烧不开的水,水的沸点是100℃,而我们的德育往往在50℃时就停下来了。例如,一个孩子认清了一个道理并开始身体力行了,人们就以为德育的目的达到了,教育已经成功了。事实上,这只能算是前50℃的教育,它绝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终点,而应该被视为教育的过程和契机。抓住孩子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将其反复训练、长期坚持并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才是德育的真正目標,这才是是德育的后50℃。那么,该怎样让孩子接受100℃的美德教育呢?合理地使用各种强化手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我们可以把这90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老师或家长需要十分刻意地要求或提醒孩子改变。

第二阶段8—21天,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但是一不留意,还会恢复到从前,因此,仍需要刻意提醒。

第三阶段22—90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当这个习惯已成为被训练者生命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它会自然而然地为被训练者“效劳”。

(责编  刘国栋)

猜你喜欢
小女儿美德榜样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家有小松鼠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
马医生的女儿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