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行为习惯

2019-09-10 07:22侯民权
家长 2019年7期
关键词:矫正智力障碍

侯民权

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除了在认知、生活适应等方面进行教学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智障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能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自理自立、融入社会、立足社会。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研究、探索、寻求有效的方法,使智力障碍儿童不断积累好习惯,这也是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

由于智力障碍学生智力低下,生活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很差,所以智力障碍学生在学校进行教育训练时,教师不仅要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化差异的矫正,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适应社会生活。

一、智力障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智力障碍学生本身。由于智力障碍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很差,缺乏自控能力,意志薄弱,没有辨别是非能力,所以他们总是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其次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智力障碍学生,更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弥补他们的身心缺陷。而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忽略了榜样的作用,过分溺爱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不满足要求就乱跑哭闹,而家长只要孩子一哭闹就马上用物质满足其需求,这样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很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又要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针对性矫正。

(一)针对全体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刚入学的智障学生尤为重要,由于他们的身心特征,在入学前很少接触社会,就像一片等待开垦的土地,要在上面盖房子,一定要打下坚实的地基。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就是为万丈高楼打下基础。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才能获得更好发展。

学生刚入学,教师可采用顺口溜的形式对他们提出基本的课堂常规要求。例如进餐时,排队进餐厅,饭前洗手,不能挑食,不要边吃边说话,不倒饭菜;玩玩具时,要求学生要学会分享,不争抢玩具,玩完后要将玩具收拾好,請能力强的学生将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从这些最基本的点滴小事要求学生,让学生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也要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时及时指正。

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前半段是关键的形成期,后半段是巩固期,因此要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例如师生互相问好、道别等,要天天强调,天天训练,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能够主动问好道别。坚持每天早上检查学生穿着是否整洁,个人卫生状况;课间、午餐、午休也要多观察学生,以便发现情况给予及时处理;每天放学前对学生一天的表现进行总结,及时给予表扬与批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要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学生的校内外表现情况,节假日时请家长督促孩子做到教师提出的要求,保持已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随时随地进行,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要落实在一桩桩一件件零星琐碎的小事上,见到地上有垃圾、纸屑要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排好队、走好路、做好操等等。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易事,得从一点一滴抓起,有了一定的基础,还只是第一步,应坚持强化训练,必须反复抓,避免退化甚至泯灭。

(二)针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正

智力障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注重学生共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对全体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个别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深入分析原因,要求家长与教师配合,结合学生本身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另外,在平时对学生多关注,利用日常生活,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立即暂停该生所做的一切活动并给予批评教育。

面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还可以用一定的食物刺激去鼓励他们,形成一定的习惯后,逐渐减少这种奖励。

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应适当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对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强化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如果只提出训练要求而没有及时检查与督促,这就跟没有要求一样。教师应做到“天天查、周周评、月月总结”。开展“争星”评比活动,评出纪律标兵、进步标兵等,这样的检查评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督促和指导作用。特别在融合活动中,注意教学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规范学生在社交场合的言行。

四、重视家校合作,合力培养智障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为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所以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中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间,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利用电话、班级群等现代通信方式,向家长及时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向家长推荐有关智力障碍儿童身心特点及康复的知识,并在每学期初告知家长学期的教学计划,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

总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智力障碍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来抓。教师应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摸索、研究、探索出适合智力障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新方法、新途径,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责编  孟 飞)

猜你喜欢
矫正智力障碍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跟踪导练(四)2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监狱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循证矫正研究
心灵休憩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选择障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