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拓展

2019-09-10 07:22高天华
家长 2019年7期
关键词:师生文本课文

高天华

拓展教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模式,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延伸知识、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虽说城乡差距日渐缩小,但农村孩子的认知水平等非智力因素較城镇孩子依然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拓展课堂的有效进行成了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语文课标中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科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课堂日益鲜活,谈到课堂的温度和深度,必不可少的便是课堂拓展,没有拓展,课堂便缺少灵魂,因此,有效的课堂拓展使课堂更生动、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学仍存在很多滞碍,表现为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足、阅读量不丰富,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思维的敏捷性等都存在着与城镇孩子不可比拟的短板,学生家长大多由于文化程度和阅历的有限,对孩子言传身教或辅导的起点层次都较低。鉴于此,在农村有效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就非常必要。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加以实施。课前预习,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信息,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课中拓展一些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课后依据对课堂范文学习的收获,向学生推荐同类题材或表现手法相近的名家名篇。

一、准确把握拓展时间,优化课堂结构

(一)需填补文本空白时

语文课堂拓展既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抓准最有利于文本分析、最有助于思考、最需要拓展的时机进行拓展,千万不能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的照本宣科。一部分课文在文中或文末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借助想象填补空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穷人》一文中,课文以渔夫和桑娜的对话结尾,渔夫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会想些什么?他们一家的生活将会怎么样?这两个问题就需要学生来填补空白,而教师可以在此时对当时俄国的社会环境进行简单拓展。

(二)学习兴趣不浓厚时

语文课本内容设计的范围比较广,当学生理解力跟不上、想象不足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迅速下降,此时进行恰如其分地拓展会激发学习欲,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把掌声分给她一半》一文中提到孙晋芳球技高超,能化险为夷,“如果说向她飞来的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从她手里飞走的球已经变成一缕袅袅青烟……”此时插入球赛小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球场的激烈,抽象的句子形象化,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会带着自己的惊叹和疑问学习下文,课堂自然高效。

二、合理地拓展内容,增强课堂深度

(一)完善背景,形成初步认知

把握好课堂中拓展的宽度和广度,选取最优拓展方式,才能使拓展有效促进语文教学。

如果单纯从解读文本出发,学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深层含义。因此,首先要拓展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开阔视野,辅助学生进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这些背景资料通常涉及“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等,部分影响较大的作者和作品还要了解其价值和意义。

(二)激趣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利用导入进行趣味性拓展,设计出适合学情和文本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抓关键词,深入文本主旨

抓关键词句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措施,既能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又能提高文章主旨的把握率。依旧以《穷人》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情景描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此处教师应提醒学生抓关键字,比较“一张帆”“一张破帆”“补一张破帆”,两个勤劳简朴的穷人就浮现在了大家眼前。

(四)升华主题,增加课堂深度

升华主题最有效的方法是“由点及面”。选择相同或相似主题的文本,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对照、思考、讨论,作出归纳和评析性的拓展,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主题,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课文《岁寒三友》中梅、竹、松历来被文人雅客们称颂,它们所象征的不仅仅是诗人的高尚品格,更是民族气节和中华魂的体现。讲梅时可拓展毛泽东、卢梅坡、王安石等写梅的绝伦之笔,也可提到史可法的故事;在讲竹时可了解郑燮;讲松时可谈到陈毅,这样的拓展可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知识面也随之拓宽。

三、巧妙的拓展方式,使课堂更有温度

(一)小组合作,分享式

合作学习是课堂中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合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一个小组4~6人,当大家的疑惑得以解决,知识也在分享。

(二)多媒体资源,感官式

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资源,是课堂拓展的另一种有效形式。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多媒体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表明,直观性的文本如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比单一呈现的文本更具有感官刺激性,能较好地呈现教学的内容,促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冲动。

(三)师生互动,引导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师生互动过程中随机产生的,这种随机增加了课堂的不确定性因素。为此,教师若置若罔闻,课堂就没有了温度,也就谈不上高效,不利于学生综合品质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课堂应有“韧性”和“弹性”,无论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引导式的师生互动性拓展,都使课堂具有了创新品质。

总之,课堂拓展是围绕文本而展开的系列活动,与文本是一个整体。方式可变,内容可变,但主旨不能变。尤其是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和基本学情,灵活有效地进行拓展,既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张 欣)

猜你喜欢
师生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