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

2019-09-10 07:22[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儿童文学选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马鞭出租汽车电车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我们从剧院出来后,连一辆出租汽车都搭不上,只好顶着蒙蒙细雨,步行穿过雷斯特广场,希望能碰到从皮卡迪利开回来的车。一路上倒有不少马车从我们身边驶过,车夫有的没精打采地招呼了下我们,有的连句话都不说,根本没想引起我们注意。可是路过的出租汽车却都载着乘客。我们实在等不下去了,只好叫了辆四轮马车,让它慢悠悠地拉着我们走完这段漫长的路。微风从半开的车窗吹了进来,里面夹杂着一种名为“变化”的味道。它四处弥漫,渐渐侵入各大城市,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它像一股无休止的力量,在不停地呼唤:“变下去!变下去!”不过,马蹄一成不变的嗒嗒声,车窗摇动的吱吱声,车轮颠簸的咯噔声,一直不紧不慢地响着,吵得大家昏昏欲睡,以至于在快到家的时候,我都要睡着了。车费是2先令,我们站在路灯下数清手里的硬币,抬起头才看清车夫的样子。他60岁左右,脸很长很瘦,穿着一件蓝色旧大衣,下巴处的胡须紧紧贴在大衣竖起的衣领上。最惹眼的是他腮帮处的两道沟,又深又空,整张脸看上去消瘦得只剩骨头了,一双眼睛凹陷了下去,全无一丝神采。他双眼盯着马尾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们中间有一人,几乎无意识地又将自己手里的钱全部递了回去。车夫接过钱,什么也没说,却在我们走到门口时,突然说道:“谢谢你们,你们救了我一命!”

所有人都不知该如何回答。于是,我们又走回到他跟前。

“情况真有这么糟糕吗?”

“是呀,”他说道,“这个差使——算是到头了!现在根本没人想坐马车了。”他扬起马鞭,准备赶车。

“这种情况持续多长时间了?”

车夫将紧握马鞭的手垂下,仿佛想让它休息一会儿似的,然后自顾自地说道:“我赶了三十年马车了。”

然后,他又盯着马尾巴发呆了。似乎只有问他问题,才能将他从沉思中唤醒,说说他自己。可他似乎意识不到这点。

“我不怪他们,我谁也不怪。谁让我们赶上了呢。今天早上我从家里出来,一分钱都没有给老婆留下。昨天她还问我:‘这几个月你挣了多少钱?’我跟她说:‘你就按照一星期6先令算吧。’‘不对,应该是7先令。’你看,她是这样记的账。”

“真的要到没饭吃的地步了吗?”

车夫笑了笑,他的笑容有点儿诡异。

“差不多了,”他说,“今天在拉你们之前,我只挣了18便士。昨天,我挣了5先令。而且,我一天还得交7先令的租车费,这已经算是便宜的了。车主的情况并不比我们好,很多都已经破产了。他们这时候丢下我们不管也没办法,让原本铁石心肠的人大发慈悲,可能吗?”他又笑了,“其实,他们也很可怜,那些马也很可怜。不过,他们的下场总比我们和马好。”

我们中有人替乘客跟他说了几句抱歉的话。

“人们?”他带着一丝惊讶说,“人们喜欢坐出租汽车,这很正常。汽车多快呀!我等了七个小时才拉到你们,那时候你们也在找出租汽车吧?其实,坐他们的车跟坐我们的车一样,他们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他们的脾气还挺大的。也有一些老太太就不喜欢坐汽车,不过她们坐我们的车时付钱从来不爽快——也爽快不了。”

“真为你难过。人们总是会想——”

“难过也没有办法……以前还没有人打听过我的生活,”他打断了我们的话,接着又补充道,“再说,总不能依靠别人来养活自己吧。而且,打听我们的生活,他们也会觉得别扭。我想他们也都明白这一点。唉,干我们这行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明摆着的。”

也许是为了表达对他及其生活的同情,我们凑到了马匹跟前。从膝盖来看,这匹马“凑合”得太久了,黑夜中似乎都能看清它的肋骨。突然有人说:“光看这些马的样子,很多人就只愿乘坐出租汽车了。”

车夫点点头。

“这家伙,”他说,“身上就没长过多少肉。现如今,它连吃东西都提不起精神了。就算吃的东西不太好,也还是能让它吃饱的。”

“吃的东西……你不够吧?”

车夫又把马鞭拿了起来。

“我想,恐怕也没有谁能给我找到活儿干了。毕竟,我一辈子都在做车夫。实在没路可走,只好去济贫院了。”

我们开始抱怨世道残忍,他听到后笑了,第三次笑了。

“是啊,”这次他说得很慢,“我们根本没有招惹过谁,这样对我们来说太残忍了,可世上的事不就是这样吗?一种新的东西来了,就得把另一种旧的东西挤走,就这样一直挤下去。我想来想去,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末日就要到了——不会太远了。到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因为赶不了车而难受。”

“听说政府给你们筹集过一笔资金。”

“是的,供我们学开汽车用。可是,这对我有什么用啊?我都这么大年龄了——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几百个,我们学不了新技术,也没有精力学了。要救济我们真的需要一笔巨款。大家说得没错,他们想让我们退场,他们需要的是出租汽车。我可没有抱怨什么,是你们问起我才说的。”

接着,他第三次举起了马鞭。

“如果多付给你6便士的车费,你会拿它们做什么?”

他被问蒙了。

“做什么?能做什么?什么都做不成。”

“可你刚刚说它救了你的命。”

“我确实说了。”他答道,“那是因为当时我有点儿憋气,你们知道,人有时候就是这樣。不过,你得想开——既然注定要碰到,就躲不开了。可是,我们总是能不想就不想。”

这次,他说完“真的谢谢你们”,就用马鞭敲了下马的肋骨。老马从睡梦中被唤醒,迈开腿拉着马车从我们眼前走过。马车在路灯下的树影里,慢慢地沿路而去。而我们的头上,云朵正像飞船一样带着变化之风,快速地驶过。马车消失了,而那股风却又把车轮缓慢转动的声响传回我们的耳畔。

选自《第一次的茉莉》,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出生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曾在牛津大学攻读法律,后放弃律师工作从事创作。30岁时,高尔斯华绥发表了处女作《天涯海角》,1904年出版《法利赛人》,引起人们关注。1906年,他的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发表,大获好评。高尔斯华绥是位多产的作家,几乎每年写一部小说、一部剧本。1932年,约翰·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好书推荐

电车上的陌生人

文/[加拿大]莎朗·E.麦凯伊

译/何雨珈

“车来了。”妈妈牵起碧翠丝的手,带她上了电车。战争期间,身为犹太人的母女俩准备逃离危险的阿姆斯特丹。不巧的是,纳粹士兵突然上了电车,把妈妈押走了,而碧翠丝也在劫难逃。危急时分,售票员拉尔斯声称碧翠丝是自己的侄女,他和哥哥——电车司机汉斯一起,将碧翠丝带回了家。碧翠丝原本面临着东躲西藏甚至被抓捕迫害的危险,而现在,她的人生在陌生人的帮助下,悄然发生了改变……

这是一个犹太小女孩与两位荷兰老人的故事。如果在平时,他们的人生轨迹根本不会有交集,但战争、与战争同样惨绝人寰的针对犹太民族的种族灭绝,迫使他们相依为命。越是在灾难之中,越能彰显这种跨越种族和国度的人类大爱。它让小说充盈着动人心弦的热度,也种植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马鞭出租汽车电车
草丛里有一条镶花马鞭
途经犀牛潭
用表格形式解读JJG—2016《出租汽车计价器》检定规程
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废止
由电车引出的故事
昂贵的马鞭
交通部拟统管打车软件
电车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