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明之根

2019-09-10 07:22王亚中
中华瑰宝 2019年3期
关键词:良渚遗产遗址

王亚中

历经八十余年的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考古人、文保人、良渚人守护着良渚文明遗迹,守护着国家宝藏,守护着中华文明之根……

良渚遗址沉睡了五千年,我们能否把它唤醒,再活五千年?面对亟待保护的古文明遗址,我们应该怎样去有效地保护它?如何使良渚文化活化传承,延续中华文明之光?多年来,良渚一直在探索,寻找一条科学的文化遗址保护之路……

考古利用为先导

“我们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张国立在《国家宝藏》节目开场时常如是说。而这简单一句话的背后,是无数考古人的艰辛努力。

2018年初,6名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年轻考古队员登上了《国家宝藏》的舞台。节目中,他们是良渚“玉琮王”的守护人;现实中,他们是第四代良渚考古人,是良渚考古团队的一个缩影。从良渚遗址发现至今,一代代考古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断探索,考古发掘、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质考古……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守护着实证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圣地,为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翔实的考古数据。

有人以为考古只是发现,保护是管理部门的事儿。其实,研究与保护是并行的,遗址保护是在考古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起来的。文物部门通过考古研究,积极推动良渚遗址保护与利用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并提供理论支撑,使良渚文化的学术研究和良渚遗址的综合保护同步发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良渚研究院两大平台深入探讨良渚遗址的文明内涵,以研究带动管理、展示和利用,在遗址保护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

在浙江省文物局支持下,良渚遗址管委会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了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建设近5000平方米的考古基地,投入大量考古经费,做好考古发掘的后勤保障。杭州市余杭区以良渚研究院为主要平台,财政拨出专项经费给予保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投身到学术课题研究和保护实践咨询中,目前已出版《良渚文化刻畫符号》《良渚丛书》等专著,为遗产价值提炼提供了翔实依据。

这些措施把考古研究与保护利用有机结合,抓研究带管理,动态调整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方案,运用大遗址保护前沿技术特别是科技手段,推动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前瞻性,为遗址保护科学化打下基础。

建设队伍守宝藏

与考古队员不同,文保员是工作在遗址保护第一线的特殊队伍。从20世纪80年代起,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实行业余文保员制度,在良渚文化遗址区内每个村和重点单位都聘请业余文保员,协助遗址及文物管理工作。

大观山村村民费国平可以说是良渚文化保护战线的元老级人物,他从1978年即进入“余杭县良渚文化遗址管理所”负责文保和日常巡查工作,后来历任所长、党支部书记,直至退休。几十年来,费国平走村落、到田埂、翻山岭、越原野,扛着工具看现场、积素材、绘图表。日复一日,他撰写的考察报告,为遗址保护提供了可贵的数据参考,多次被专家引用,费国平也因此被称为“活地图”。

早年瑶山遗址盗掘猖狂,费国平与管理所的同事在勘察遗址群的同时,还肩负起巡查责任,发现盗挖立即严厉制止,有生产性破坏立即上报处理。他们深入良渚文化遗址的各个行政村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文物保护法》,使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安溪后杨村村民康宏果家建新房开墙基时,挖掘机挖出了两个圆饼状石头,被干活的小工带走。康宏果知道后立即联系费国平上报情况。由于上报及时,文物很快被追回,现场也得到保护。随后考古人员在周边共挖出良渚文化显贵者墓葬9座,出土文物200余件。费国平还建议组建文物保护通讯队伍,并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文保队伍不断壮大,有效遏制了保护区内文物盗挖等问题。

2013年遗址核心区块征迁,费国平家的房子也在其中。费国平积极配合拆迁,并劝诫其他拆迁户不要搭建违建,以防破坏土层结构。他说:“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就守土有责,先民留下的遗产,不能在我们手上破坏。”这是一个文保人最朴素的心声。

如今,良渚、余杭、杭州、浙江乃至全国,有许多像费国平这样的文保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默默地守护着良渚文明遗迹,守护着国家宝藏。

以人为本重保护

良渚遗址保护区范围内村庄遍布、人口稠密,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如何处理好遗址保护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非常关键,这就需要以政策性措施进行法制化管理。

历年来,国家政府非常重视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通过设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等保护管理机构,建立有效保护机制。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工作要求制定了《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文件,对遗址保护管理沿革、区划现状、措施现状、环境质量及遗产展示与管理现状进行评估,针对遗址保护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具体规划,细化保护对象、规划分区、基本对策,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实现本体保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因地制宜地细化管理措施。

本体保护方面,明确保护性征地或租地范围,对保护区内重点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分期搬迁,同时保持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另外,对有突出展示作用的遗址点如西城垣、南城垣、北城垣等进行覆罩保护,对不需要露明展示的遗址点进行保护性回填。良渚遗址管委会还建设了监测预警系统,用以监测遗址本体的裂缝、风化、土体剥落等病害情况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实现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该系统已于2018年8月投入使用,并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为遗址的深度管控和保护研究提供充分的数据资料和实践依据。

环境保护方面,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制定了遗产环境总体保护规划,细化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策略,划定下溪湾、小塘河、舍田湾等五个重点生态保护片区。加强人工湿地保护,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并提倡保护区内的各类建筑引入生态建筑设计。同时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制定保护措施,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垃圾处理等进行综合治理。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过境交通对遗产的影响,政府下大力度关停遗址区周边污染企业,废止在遗址区过境的老104国道通行功能。同时,还对遗址区电缆铁塔进行分批迁移或埋地,净化空间景观。

2018年,政府编制出台《良渚遗址农村私人住房外迁补偿办法》,坚持“保护第一,以人为本,总量控制”的原则,有序引导农户外迁,有效解决了遗址区农户建房难、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这一举措不仅减少遗址区农户住房、生产活动对遗址保护的影响,还让人人有责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实现共保共享。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说:“良渚遗址保护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坚持遗产保护的工作让老百姓支持,遗产保护的成果让原住民共享,准确把握遗址区内的原住民和遗址区外的社会民众两类人群的不同心态、不同感受,因人制宜、分类施策,通过利益、情感和价值纽带的串接串联,夯实遗产保护的民意基础。”

让它再活五千年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是为了让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由于良渚文化遗址可视性、可读性差,对文化的释读与呈现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再现五千年前的遗址面貌及生活场景,对遗址文化进行活态展示,让远古文明活起来?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人们了解良渚文明的重要窗口。

2018年6月25日,经过10个月的闭馆升级,良渚博物院重新对外开放。全新的博物院通过“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基本陈列展厅,侧重展示良渚古城的遗产价值,体现良渚文明的高度。总策展人高蒙河亲历了展馆从博物馆到博物院的发展变化,他表示,这次展陈调整结合国际化的策展理念,对中国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展览模式做了全新探索,将良渚考古新发现在第一时间、以第一手资料进行全方位展示。

改陈后,良渚博物院共展出文物600余件,比原展扩充近一倍,全部辟为大空间并设定相对自由的路线,在敞亮、明快、开放、现代的风格基调中增强展览的亲和力,使观众有沉浸式体验。在实体展示的同时,借助AR、VR、3D打印等高科技手段和数字展示资源,建立“现场+场馆”综合展现体系,将场景与人物模拟复原,对良渚文化进行多元化、可视化呈现与传播。走入展馆,观众有如置身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与古人一同劳作、饮食、捉鱼、祭祀……呼吸之间,远古文明触手可及。此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展厅,展示以良渚为主题的文创作品,把玉琮、神徽、玉鸟等元素设计成首饰、冰箱贴等日用品。通过文创作品拓展衍生,将文物活化,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五千年前的文化,加深对良渚文化的理解。

遗址活化的另一方面是生态展示,杭州市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在谈到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时说:“遗产保护不仅为了5000年的过去,更是为了孩子们及未来。”以此为初心,在保护的前提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将通过现代科技,生动展示良渚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用浅显易懂的画面让孩子们温习先人们的智慧,把遗址公园打造成传承良渚文明的综合载体。

陈寿田介绍,遗址公园在1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生态修复,还原绿洲景观,并对莫角山宫殿区、反山王陵墓地进行恢复再现,同时尽最大可能恢复当时古城的河道、湿地、林相等自然风貌。现已完成城址片区城墙勾勒、宫殿遗址、古河道等展示工程。此外,还在遗址保护区内以金属雕塑的形式,模拟复原了良渚人的真实生活。这些雕塑有水城门外的独木舟与划船人,也有陆城门外人物群像,或扛着猎物,或背着孩子,或扛着木材,形态各异。另一方面,公园重视生态建设,规划保持现有人工湿地,以及稻田、水库、水渠、塘堰等水体面积,同时采取封山育林、水源涵养等措施,维护遗址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山水环绕,让大遗址公园化,良渚文明将以新的面貌在这片土地上复苏,遗址公园不仅是文化遗产的标志,也会成为具有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的旅游胜地。

談到良渚遗址未来的方向,陈寿田说:“良渚遗址属于历史,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经过保护与传承,我们希望良渚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新名片,让它再活五千年。”

猜你喜欢
良渚遗产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遗产怎么分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良渚人有文字吗?
浙大社推出“良渚文明丛书”
遗产的分配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