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革新小学语文教学

2019-09-10 07:22江超
家长 2019年3期
关键词:革新核心作业

江超

核心素养是当今小学新课程改革培养的重点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才能深入拓展、探析小学语文教学革新重要目标,奠定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素质条件。在新时代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做好教学的革新工作,就要聚焦社会发展的重点,基于学生素养培养的条件革新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需遵循的基本教育教学的要求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对小学的语文教学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教育发展的重点,这种语文素养培养主要包括小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通过对语文散文、文言文、诗句等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文学修养、学识修养、文风修养等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革新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核心素养与教学革新的基本关系,将语文理论与实践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结合,从多层次扩展小学生的教学范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

一、聚焦核心素養,革新语文作业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复习,其中,作业就是小学生最常用的复习以及预习方式之一。但是在传统的语文作业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根据课文的基本内容查询练习作业的答案,忽视了对学生感官的充分利用,减少了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感触事物的机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考变得干燥,思考的源泉逐渐枯竭,使得学生的语文作业只变成了浅显的符号往来,限制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要遵循核心素养培养的宗旨,革新小学语文教学,重新设计语文作业形式,采用开放、内外联系、校内校外沟通、各学科相互结合的方式,让语文作业成为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让小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搜集图片、图画、各种简报、视频资料等,表达语文知识的含义。另外,可以通过课堂或者课堂实践,如进行手工制作、简单地练习乐曲、手机录像、排练小品节目等方式,锻炼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小学生在快乐地做作业中充分感受到语文知识、传统文化的魅力,完成丰富多彩的作业。

二、聚焦核心素养,革新语文思维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革新的过程中,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鼓励小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勇于探索,锻炼动手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知识获取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同学合作能力等基本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尊重受教育主体——学生的主要地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生的能动力量。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停留在重复的阅读、背诵、抄写等过程之中,陈旧的教学方式、作文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感到越来越疲倦,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厌恶。因而,语文教师在教授小学生新的字、词后不用让学生将时间过于用于字词的抄写方面,对于已经了解、记住的词语,只需多读几遍,再读一读难记的词语,最后再工整练习一遍即可。布置语文作业练习的过程中要信任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允许学生使用独自创造的记忆方法,不要千篇一律地规定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语文知识学习质量。

三、聚焦核心素养,革新语文知识体现形式

每个小学生发展的天性都是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语文教师在课上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差异情况布置语文作业,逐渐改变小学生学习不同步、“闲散”的情况,减少学生学习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其实,在整体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整体之间的这种差异性也是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比如,对《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可以布置以下几种作业:1.熟读课文,点名学生进行朗读;2.《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的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发挥想象描写景色;3.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其中,第一种是基础练习,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第二种是写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散文;第三种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整体能力、对散文思想的把控能力,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四、聚焦核心素养,革新文化传承意识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既是对母语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文化基因的传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语文教学对孩子的塑造意义,在教学中,对于一部分冲击性较强的简单词语,着重向学生介绍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典型就是“长江”与“黄河”。在进行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当时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向学生讲述一部分相关的奇闻轶事,让学生的意识处于兴奋之中,以此逐步使学生构建相应的文化传承意识。

五、核心要素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一)在课前有意识地引导

具体而言,在课前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了解到作者们当时的心境以及创作意识。以《俞伯牙遇知音》这一阅读课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生活理解自己心目中最要好的朋友,在分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组合,以此显示友情对于自身选择的重要影响,为之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在课中有意识地培养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主场,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们理解文章背后的含义。在《俞伯牙遇知音》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配合朗读课文,并且以组为单位讨论“知音”的含义,培养学生欣赏文章的能力,同时认识到作者对于友情的思考。

(三)在课后有意识地塑造

在课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塑造学生正确的观念,塑造这样的观念关键就是学生与教师的课后交流,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课后作业。教师的课后作业应当更加灵活,更加适应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更加感性地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基本意识形态,为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探讨与现阶段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我认为,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意识引导下,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成绩可以有较大的提升。

(责编  唐琳娜)

猜你喜欢
革新核心作业
快来写作业
复旧运转
澳大利亚革新专利制度会否走向“末路”?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作业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千金碎琴
参考答案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