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实效

2019-09-10 07:22吴丽云
家长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本情境数学

吴丽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同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链接各种实际情况,在实际中巧设问题,在实际中解决问题,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事关重要的作用。

一、链接生活实际,巧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个人生活是最广阔的课堂,对于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知识经验,教师可以迁移到数学课堂中,这样学起来简单又有趣,从而实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学习初衷。

如在教学减法的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a-b-c=a-(b+c),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妈妈买了20斤米,第一天吃了2.8斤,第二天吃了2.2斤,还剩几斤?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题目的意思一目了然,一下子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学生着手解答,会出现两种解法:1.20-2.8-2.2=15(斤);2.20-(2.8+2.2)=15(斤)

接着,我让孩子们分别说说为什么这么解答,由于例子和孩子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我重点请孩子说说第二种解法,之后我又让学生讨论更喜欢哪一种。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可第二种方法,顺理成章地导出了运算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a-b-c=a-(b+c)。然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出几道类似的生活问题。学生的参与热情高,你一言,我一语,问题情境有趣又生动,有的学生举关于零花钱的例子,有的学生举行程的例子,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抽象的公式不再枯燥,而是真实的生活场面。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孩子们参与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主探索,理解规律,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牢牢地记住了抽象的运算定律,不亦乐乎。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才是最好的素材,在力求多样化、丰富呈现方式的基础上,使数学不再“高处不胜寒”,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化数学的乐趣,用带有数学问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在生活实践中求知数学,在求知数学的实践中体验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与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链接学段实际,巧设问题情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不断地探知——明知——用知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学习实践经验。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准备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运用以往学习实践经验探索新知识,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在不断的轮回中训练学生的解題技能技巧,形成能力。给孩子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教师上课轻松,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如:在解决“长方形的四个角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这个问题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我根据以往学生的学习实际提问:“以前学习这样的知识,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自然就想到了动手操作,操作的过程是孩子们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又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在学生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我说:“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编口诀,当一回数学家?”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露一手。“一六得六,二六十二”,孩子们个个都是“小小数学家”。问题促进了知识的形成,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充其量只是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三、链接文本实际,巧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同时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文本,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灵活生动。我在文本实践、教改教研、反思教学实践中充分体会到:应创造性地应用文本,提出问题时要更多地考虑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意义和效果,考虑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能力是否相称,也就是对所提的问题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这样,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路才会一步步展开,从而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提出问题时既要防止抽象性过多,又要防止事实性过多。在不断的文本实践中应摒弃“随机”的提问,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既要“照顾”优等生,又要“偏爱”学困生。

如: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出示本班的座位图:“说说自己在班级里所处的位置,并用自己的方法写一写。”学生出现了很多种写法,我让学生交流,统一描述位置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课文中的内容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很远。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有40%~60%是以教师提问的形式进行的。综上所述,课堂提问应紧扣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秉承教师的文本实践与创新,以“知识”为载体,启发性、创造性、艺术性地提出问题。同时要尊重、接纳、欣赏每一位学生,这样的课堂才能面向全体、夯实基础,才能巧妙突破重难点,为学生所接受,也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富有人情味,备受欢迎,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自学能力的形成。如何更快更好地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能力,这正是我不断追求探索的目标。

(责编  杨 菲)

猜你喜欢
文本情境数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