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起灵感的脚尖

2019-09-10 07:22桂文亚
小读者·阅世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榕树习惯课文

桂文亚

不论刮风下雨,每到傍晚,愉快的“散步时间”到了。

我居住的村子,从巷口到巷尾,共有四百七十三步,笔直的一条柏油马路,两旁栽种的行道树,为周遭老房子带来一股生气。春天,枝头碧绿的新芽,在黄昏中显得格外晶莹剔透,风一吹,微微的颤动,看似舞动的蝴蝶;那被童话描写成“爷爷”的老榕树,也不尽然是历经风霜的老态,树顶冒出油绿光泽的“新发”,精神奕奕。

耐心观察天候季节变化,是写景物时必要的功课。这也是初习作文的基本要素,不但得经过“观”与“想”的过程,还要具体地写出文句。

常有小读者问:“灵感从哪里来?”我说,不妨先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观察”包含两层意思:“观”,是用眼睛看。怎么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才称得上“全方位”;“察”,是觉察。除了用眼,还要用耳—— 倾听,风吹树梢、雨打落叶、猫爪划树皮;用鼻——闻树香、嗅泥腥,甚至腐叶的臭味儿;舌——尝一滴春雨、嚼一片嫩叶、舔一口迷路经过的小蜗牛——哈,如果你创意十足。

“观察”是身、心、灵,感官意识的全面开放。把收集的细节用文字一一记录下来,透过笔、计算机、素位相机甚至录音机的辅助,不让事实失真,笔下才能生风。

这时候,你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找不到适当的用字遣词,譬如动词、名词、量词和形容词,不过没关系,你不用太在意这些硬邦邦“学问”,解决的问题可以透过“阅读”——阅读报章、杂志、书本的好习惯。直到今天,我仍然喜欢透过报纸、书籍,收錄各种新的词汇和信息,方便写作时适时“移植”。

养成阅读、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可以说是建构作文“智库”的第一步,这好比一个厨师,冰箱里堆满鸡鸭鱼肉、蔬菜水果,要端出什么样的佳肴,就得经过高明的烹调。写一篇文章的时候,通常须锁定主题,人、事、物、景,我们当然可以来个“美味拼盘”,但“主”“从”比例,也要有所布局。

譬如我想以住家附近的环境为主题,锁定十五株老榕树的兴衰为核心,至于配角,也许是村内另外三株飘香的桂树和一棚架明丽的紫藤花;然后我“延长战线”,写隔一条街沿途的一百多株榕树带给我的感动,甚至也带出与福州一株千年老榕的邂逅,我让树的主题开阔起来,让这篇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灵感,不会没来由地蹦出来,灵感,来自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过《课文作者谈课文》这本书,收录了一百二十篇分别在各类初、高中语文教材里的作品和作家本人谈写作的文章。其中有一篇与中学生谈写作的文字“生活无处不在”,有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写东西不一定非要瞄着“有意义的事”,少年写作文,应该多写“有意思”的事,如果依循一套机械的、僵硬的、教条的、程序化的、抹杀个性的作文纲领写作,是迫使儿童走出自己走向空无……

说这段话的人,是《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想必也都会赞同“处处有生活,处处有题材”是最可靠的“写作秘诀”。

请大家记住,生活无处不在,灵感来自生活!

猜你喜欢
榕树习惯课文
习惯
一棵榕树能成林吗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榕树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榕树军团来了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