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 新生

2019-09-10 07:22HE姚远赵晨
家居廊 2019年12期

HE 姚远 赵晨

2019年对于设计师傅厚民(Andre Fu)的意义有些特别,在室内设计领域早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骄人的成绩后,年初,他的新作——香港瑞吉酒店开门迎客,没有意外,精致优雅而怀旧的设计呈现再次为他赢得业内外的认可。从业近20年,如何讲好一个空间的故事,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层层递进的氛围营造,他已经了然于心。

但也许从个人层面来说,4月份的米兰设计周期间,自有家居品牌Andr e Fu Living(AFL)的面世于他而言更具涵义。“我想为儿时的记忆和情感,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找到一个表达的介质”,在上海Edition酒店一顿简单的午餐后,傅厚民对我们说。

Andre Fu Living(AFL)全系列约150件作品,从餐具到地毯,从灯具到床品,几乎可以说是傅厚民审美与风格元素的一次集中表达。这些出自不同国家匠人之手的产品诠释了他所理解的“真正的奢侈”,也让他从惯性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自我。“其实我现在做项目的信心是蛮大了,许多客人也达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但总是有些东西在这些项目里面无法表达出来。”如他所言,大多数成名的设计师几乎都会被大众的固化认知所限制,有些人对此安之若素,于他而言却会有些困惑。当有媒体朋友告诉他:大家觉得你已经很好了,你做什么都是好的,但可能他们不会多花时间再去了解你,他开始真正意识到,也许自己需要一个出口走向新的方向,需要一面镜子重新看看自己。Andre Fu Living(AFL)就是这面镜子。

然而毕竟不同于室内设计的空间营造,产品的表达更为具象,如何将多年积累的、对空间构建的思考解构、融入产品,如何让相对自我化的情感、喜好和对生活的理解借由物品显现,对他来说不算是一个小的挑战。

熟悉傅厚民的人都知道,他的酒店总是能巧妙地设定动线、创造层次,让来客一层一层、一间一间地发现,推开一扇门也许就别有洞天。同样,在产品的设计中,他以那些散落而珍贵的情感、记忆和思考为始,逐层外化。而后再通过他们相互之间的不同组合、搭叠,营造出一个故事,一种空间氛围。也许是建筑学背景和多年的空间营造赋予他良好的条理性与把控力,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在与不同供应商、匠人、材料方沟通的过程中,他只是依照心意一步步推进,并未对结果心存忧惧。也因此,他不会将自己定义为“冒险者”。他说:“一切已知的事情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我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那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总是会有条不紊地依次到来。”

Andre Fu Living(AFL)第一个系列的数量对于初创品牌来讲不算小,150件产品没有试水过程就这样呈现在业内人士云集的米兰设计周,是不小的考验,但产品发布至今,无论是行业媒体还是市场的反馈都令人欣慰。这是傅厚民没有预料到的,但“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有整体性”却是从初始便十分确信的理念。

2020年到来之前,傅厚民做了一件颇有仪式感的事情——为事务所搬家。此外,在伦敦和京都的两个很重要的新项目也在陆续展开,很快还会发布自己的新书,并推出和一个韩国画廊合作的收藏款家具,同时AFL的第2个系列将要在接下來的四月份完成……新一年一如既往地忙碌,而这即将到来的2020年,又是如此明确清晰且井然有序的。喜欢并善于分析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内在逻辑的他,更是在多年来的设计和生活的实践中,以自己的方式对当下做着更理性的解读,对自己本身和所处的时代进行着更深入的思考。“人的智慧、经验、情感乃至胸怀都会随着各种实践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去认识自己的‘可变性’,也是认知自己的一种向内的探索。”

11月的北京有些萧瑟,保姆车内,化妆师在有条不紊地准备工具,车窗外是一地金黄的银杏叶。我瞥了一眼经纪人手上、满满当当的行程表——剧本讨论交杂着设计酒店的拍摄,拍摄定妆后面排着新品复盘会议……这些看似跳脱的身份背后,是女演员、主持人刘孜与自我相遇的过程。

Zi品牌在阿那亚落地成店后,太多人想和她聊一聊。人们没有忘记她是《少年派》《上海女子图鉴》中的女演员,5年前那个看似玩票性质的决定,让她把自己投入到了与人生轨迹格格不入的材料、设计、产品和渠道……

1993年考取电影学院时,她在全班年龄最小,入学成绩却是第一。1997年从北电毕业后,所有人都觉得影视业要迎来一张新面孔了。她却跑去和老师说,想去卖花。老师打趣她,你的理想可真是比针尖儿还小啊。直到今年,充满个人气质的家居品牌zi决定面向大众。刘孜的这一路和中规中矩无缘,跳脱条框、自在挥洒。也许正像她自己说的:我从未给过自己任何预设。

回顧过去几年,Zi品牌从无到有,种种一切在刘孜的眼中都是水到渠成。材料“色泥”是将她导入这条路径的源代码。如何去延展色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边界,促使刘孜在2018年推出了Zi品牌的第一套产品。那时的她觉得自己的产品规规矩矩、像一个拘谨的学生,心理上还很羞涩。但她又十分坚定,产品一定要持有自己的个性和审美。“我做我认为好看的东西,喜欢的人会找到它们。”刘孜近乎偏执的产品思维,不可能向市场故作讨巧。她的个人哲学反复印证着一个原理:如果你在一件事上做到了极致,所有人都会愿意为它开门。

2018年,Zi品牌受邀出席巴M&O时尚家居设计展,获得陈设中国晶麒麟奖生活艺术家奖。同年,Zi作为唯一入选的中国设计家居品牌,应邀参加北京王府中环M&O设计展,并于11月人驻香港连卡佛(Lane Crawford)。甚至于今年在阿那亚开店,刘孜的反应都可以说有点儿“佛”。面对阿那亚酒店抛出的橄榄枝,她说“我们再等等”。她坚持认为做酒店陈列一定要在停留于图纸的初期就参与进来,中途合作,气质不会吻合。她的气定神闲,连邀请方的阿那亚创始人马寅都看不下去了,“为什么有钱都不赚”。可有时候就很奇怪,当你对外界无所追求和预设时,恰恰也就有了自我。“要不你来开个店吧”马寅最终妥协。

我没有去过这家店,但刘孜用语言让我抵达了它。在阿那亚的海边,艺术中心的斜对面有一个开放的空间,它属于刘孜。不是美术馆式的,带有距离感的,供人们观望。也不是居高临下的纯艺术,止步于欣赏。“我不是这样的人。在我看来,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空间,所有关系都是平等的。我不需要刻意去营造距离感,艺术家完成一件作品的目的并不是距离,而是他要去表达。”因此,门店的布局、动线都是开放式的。这种开放并不局限于室内设计。对于Zi品牌本身来说,在立足于材料的基础上,也将永远对所有艺术家开放合作。刘孜认为,人生亦如此:“如果可以,我们的生活应该永远是一个省略号,永远未完待续。”

新店开门第一天,闺密团:马伊刑、叶蓓、赵子琪、吴晓敏,纷纷前来为刘孜的“新家”暖房。这些在浮华中仍然热络、真切、有态度的女演员挣脱了屏幕和年龄的界限,在此时此刻此地微笑,让海边的阿那亚确实有一些乌托邦。

刘孜说,不相识的人会因为共事,产生真实的链接和情感互动。她和朋友们都曾是别人剧本里有血有肉的角色,也曾一起为爱喜悦蹉跎,更见证了彼此在时间的熙熙攘攘中迎来30岁……而瓷器正是人和人之间往来的一种媒介。人们可以通过共同自由的触摸、使用生活中的器物,打破界限、建立信任。因此,在门店的中心,刘孜设置了一个岛台,准备了咖啡、小食,人们可以通过吃喝玩乐来接触Zi的瓷器。“我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人去使用它、感受它、想到它,这样这个市场才会变得繁荣。而不是一开始就要做到high level。”

即便刘孜从未将自己定位于任何一种身份,却并不妨碍有人给她贴标签。影视行业的瞬息万变让过了而立之年的刘孜意识到职业带来的局限性。然而,作为被流量层层包裹的演员、明星,选择“不务正业”,无疑将她推向了另一波质疑。——人们谈论她:“做设计做品牌是因为明星身份的背书”“闲得出来玩票”“不懂财务不懂组织架构也不懂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她愿意承认这些质疑得正常与公平。因为,被质疑的缘由并非在于“我是刘孜”,而是源于“我做了跨界这件事儿”。最受打击的时候她也不是没想过,是继续走下去还是停下来?可是内心的喜欢迅速将这种思虑冲淡了。在这种起伏不定中,刘孜说她“抓”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那个焦虑的自己,找到了一个出口。“在这个出口里,你会觉得自己比昨天更好、更自信,更被生活滋养。”

社会喜欢反复拷问女性,当你奔赴事业你的家庭会赞同吗?你的丈夫和孩子能接受吗?刘孜非常幸运,建筑和家居设计是她和丈夫共同的爱好。甚至刚开始踏入这一领域的时候,他会教她绘画设计图,更鼓励她:无论好坏,先去体验。把小孩和老公抓在手心里,不是刘孜认同的理念。“如果我只是盯着小孩,全方位地无限付出,小孩也会感到负担”这不是健康的亲子关系。刘孜说,她更愿意相信,一个人只有给予自己足够关照,才能将身边的人关照得更好。如果你能使自己本身平衡,你的生活就会平衡。

访谈的最后,我们聊了一些关于时间的概念。你会发现,那些内心笃定的人,往往不会受到时间的桎梏。

2019年过去之后,即将迎来很多人小学作文中的课题“2020年会是怎样的?”相信太多人有过憧憬和不安。科技在以难以计算的速度不断飞跃,人类飞向外太空的月球,智能不断渗透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我们可以用通讯工具迅速地与另一个人对话,但打开通讯录却不知道可以打给谁。现代感逐渐丰盈,副作用却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断档。刘孜说,人类的本质是复杂的高级的情感动物。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家居设计,去唤醒日复一日的麻木,找回人类的根本诉求。

2019年给刘孜,最大的感受是成长。做品牌和做演员,这两条线在她的人生中是并轨的。Zi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品牌,到现在能够站起来、迈出第一步,让她意识到人的潜能其实可以无限挖掘。而这对于她的另一个职业

演员,也是一种反哺。在刘孜看来,演员的核心是去塑造人物,呈现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而家居设计和产品,让她直面大众,对人类有更深入的观察。有趣的是,身为演员的细腻触角,也能更好地赋予产品生命力。刘孜说,这种不同身份背景的切换能够带来多元化的创作,这很好。

至于2020年的刘孜会去做什么?她的回答是:还会像以前一样观察街边晒太阳的人、四季的更迭以及所有能打动她的事物。因为,人生是开放式结局。没有探索的人生,怎么叫人生?

作为中国炙手可热的vlog博主、媒体创意人,熊小默的一言一行经常成为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他的言论总是标新立异,却深得人心。因此当他说:在生活中,守旧或者创新没有高下之分的时候,我们丝毫不觉得意外。因为创新某种程度上

就是意味着不会随大流。用熊小默的话说,创意就是要做与众不同的事。

接受采访的那天,他刚为合作伙伴OPPO在国外拍摄了一组内容。经常在路上;几天之内串联N个国家;偶尔回到上海喂猫,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十分享受用视频来表达的生活。他把自己的视频风格定义为传统vlog和广告片的结合。“其实仍然觉得很像在做杂志,只不过是用视频来完成这个故事,正像一个专题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编辑需要尽可能丰富展现一个大的命题,否则就会显得像微信公众号一样平淡。”

虽然做视频和做杂志有相似之处,但两者显然有着很大的区别。熊小默非常清醒地指出,以往的传统杂志不需要考虑流量,非常乐于享受精英主义的叙述,讲奢侈品,当代艺术,文化或者建筑,不需要考虑有多少读者去看,也不介意读者是否看得懂。而当他开始做视频,就发现这个领域存在两种产品:一种是调性很高,但没什么观众。他还发现大众对调性的高端有误区,“有的视频博主虽然介绍的东西在产业里是最贵的产品,但仍然会显得很low。”另一种则是流量很高,但是无法对社会进行任何文化上的贡献(例如美妆类的视频)。“我就想要看看是不是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做。既要很多人来看我,也要保证调性和输出在一定水准,不能被消费主义所劫持。”

很多人都在微博上观看过小默去到南斯拉夫所拍摄的那一组极具未来感的纪念碑遗迹视频。这也是他用OPPO的一款新手机拍摄的。原本正在为拍摄主题构思的他,偶然在纽约MOMA看展览时突然有了灵感,“没准我可以去南斯拉夫拍摄。这些建筑在夜间拍摄的气氛是很不同的,会呈现一种很大的科幻感。正好可以凸显这款手机夜间摄影的功能。”“即便我为手机厂商拍一个内容,我也不是单纯卖手机,虽然最后的目标也是为了把手机卖出去,但我不会去讲这个手机多好,跟苹果手机相比有多便宜,电池容量多大,还是希望能从文化的角度创造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大家没有看到过的。”这正是小默作为媒体人所坚持的东西。

谈及过去的这一年最大的变化,他认为应该是“更娴熟地掌握社交媒体传播的规则,使用平实的语言”。“杂志行业很容易将从业者训练成故弄玄虚、词不达意、追求空洞形式美的叙述者。我基本与那种身份告别了。”

1.你如何定义你目前在做的事情?你的身份?我现在是一个视频创作者,广告导演与编剧,拥有了更自由的表达。但是总的来说,我一直是讲故事的人。

2.你认为在视频领域,你做的最大贡献与革新是什么?

贡献和革新都谈不上。如果我有一些不同之处,那就是将我感兴趣且熟悉的内容——流行文化、设计与艺术——与video essay的叙述方法结合,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分享和共鸣。

3.你最欣赏的创新人物有哪些?请分享一下他们让你欣赏的原因?

YouTuber:Nerdrighterl。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视频创作者,也是启发我很多叙述技巧的人。我对他的推崇很容易在我的视频作品中看到。

4.你如何理解创新?

字面理解的话,创意就是要做与众不同的事。形式技法内容立意……但凡有任何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都算是创新。媒体的创新一直是传播手段的进化,以及可重复叙述能力的民主化。从古腾堡圣经到无线电再到Twitter都是,未来也不会例外。

5.有什么好的习惯能帮助你获得创意?

好奇心。但是好奇心可能很难通过努力得来,不然也保持不了很久。至于习惯和行为,都是好奇心的延伸,没有好奇心也就没有所谓的“习惯”和“行为”。

6.可以推荐一个让你觉得很有创意的空间或者建筑吗?

我一直很着迷共产主义时代的野兽派(Brutalism)建筑,我有一期视频是专门拍摄那些荒弃的野兽派巨大纪念碑。对于20世纪的建筑史来说,野兽派是一次创新。

7.请推荐一本对你进行创意很有影响的书?

我觉得我的很多新靈感并不是来自新发生的事物,而是来自过去。如果要我推荐的话,我希望大家可以翻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8.未来一年,你最想要尝试的事情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也许想试试当一段时间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