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在东 东方的美,指向了月亮

2019-09-10 07:22清河
家居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纸本笛声无情

清河

郑在东,画家。1953年生于中国台北,现居住、创作于上海。在传统中游走求索三十余年,每有所得,欣然贯注画中。

1.《永结无情游》纸本、矿物颜料180×384cm 2019年

在古老的京都寺庙中,在幽微光线下赏画,观展本身,就是一场独特的美学体验。

2.《月下孤鹿》纸本、矿物颜料138×69cm 2019年

3.《空山飛雪》纸本、矿物颜料150×96cm 2019年

4.京都一华院,创建于1382年,取自达摩祖师的偈颂“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5.《登山访碑》纸本、矿物颜料180×385.9cm 2019年

艺术家的禅画作OGXU5MQCz2SJpEWaYNZ4rA==品,和为展览特别绘制的十二扇金屏风画,布置于庄严的寺庙空间中。

时至深秋,京都的枫林刚刚染上红意。傍晚,斜阳尚温,悠远的横笛声遥遥指引着,观众们跟随一华院的住持缓步行过通天桥、穿进小木门,跨入这座637年的庄严寺院——展览《永结无情游》的举力、之地。

这是艺术家郑在东首次在日本举办画展,展名引自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诗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以前在苏州园林里办过画展。这次将展览地点选在京都寺庙,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京都的东福寺一华院历史悠久,创建于崇祯二年,苍松翠苔,庭院深深,另一侧四间相连的古典榻榻米和室,即是展厅。艺术家的三十余幅画作和特别绘制的四张巨幅作品,巧妙嵌裱成和室的壁板、墙面。金碧辉煌的十二扇金屏风,在向晚的余晖里流逸幽光。而庭院中,笛声清远,茶汤初沸,诗、画、自然相互融合,充盈着文人趣味,构成一场完整的、独特的美学体验。

区别于美术馆的白壁明灯,策划这次展览的时候,郑在东希望在自然光线和阴影下进行,于是特意将开幕时间选在傍晚。观众依次入内,安坐在幽暗和室中,内心逐渐澄明柔和,微弱的光线映照出更深层的阴影,画作中的细腻、内敛、清疏逐渐明了于心。这正是艺术家所认为的“月光美学”:“这些作品的设色在昏暗的光线中,能显现出更丰富的层次,又能带出最好的诗情是不明确的、是很暧昧的。含蓄暧昧的光线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的丰富,心境沉淀下来后,观者能以一种沉浸式的态度去观看作品,理解到更具启发性的精神。”

郑在东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台湾,在台北、纽约、京都等地辗转游历,早年的艺术表达受西方影响很深。近三十年间,沉醉于中国文人画传统,寻访古人水墨中的景致,赵孟頫的《鹊华秋色》、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一一故地重游,看山水,也看画意中的境界。

他倾慕唐宋的高古、六朝的清贵,“每次展览,我都一些小小的、想要去诠释的东西,我画出那时自己心里的一种感觉。永结无情游,李白的这句诗,我认为最能表达出艺术家的寂寞,而这种寂寞是千古的,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永远有一种天真的孤寂、一种对万物的多情。但在多情中,万物又是很无情的。”

这种寂寞和多情,频频出现在中国审美传统里,从诗歌、画作中透露一二,人生之况味,其实千古未变。郑在东的笔触朴拙,画面优雅含蓄,以一种审慎的方式,传递着今之精神、与古契合的文人式的哲思。

开展那天的笛声,让郑在东遥想起很多年前游历琅琊山的时候。在无名山间,偶遇一位隐居之人,聊了几句,挥手告别。行至半路,忽然响起了笛声,笛声清越,直吹得溪山林泉都化作了笛声。他站在那里,静静听完两曲,转身便下山去了。

猜你喜欢
纸本笛声无情
杨优秀
《岩高千尺虎》
牧童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张顺琦作品
郭诗奇美术作品展示
甜甜的笛声
无情的应试教育
经典搞笑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