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019-09-10 07:22赵洪伟薛俊生
新长征·党建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效能现代化优势

赵洪伟 薛俊生

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其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制度。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制度,是定国安邦之根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但要坚持和巩固已有的制度优势,更重要的是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制度是一种相对恒定的体制设计,制度好不好还要看其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起到实际效果。也就是说要看这个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能不能有效、能不能发挥作用、能不能在全球变局中体现出优势,能不能在决胜小康、开启现代化征程中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发展动力。

直面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我们必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两个大局”指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现在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只有坚持和完善我们的国家制度,不断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国际形势上看,现在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治理能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家间的竞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谁的制度更稳定、更可持续、能力更强,最根本的还是制度的竞争。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实际上是要从根本上提升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增强我们的制度竞争力,在全球百年大变局中能够赢得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的完善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既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有力保障,更是在国家现代化、全面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方面拥有的显著优势,为我们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前提。十九届四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等13个方面,用13个“坚持”凝炼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领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所在,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所在,也是坚持“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所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两弹一星、集中力量办大事、逆全球化思潮下保持经济强劲增长,还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背后都是制度优势在支撑。今天,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依然需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方面拥有的显著优势作为支撑和前提。

“三步走”总目标和“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为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提供了基本遵循。应该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我们需要进行总体谋划、合理布局、逐步推进,该坚持的必须坚决坚持、该完善的必须坚决完善、该修正的必须严格修正。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要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方面着力,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是一个全新的要求。

按“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及时间表逐步推进。对于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十九届四中全会给出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及时间表。也就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围绕这个总目标,提出了300多项重点改革任务。本次全会又作出许多新的部署和新的安排,是对这个总目标的深化和展开。所谓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国防、军隊、党的建设等一套制度体系。而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体系来管理国家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为了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华民族曾走过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而当前要坚持和完善的这个制度体系,正是建立在过去长期实践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我们国家的单一制的结构,还建立了我们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坚持这些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又创立、发展了一些重要制度。这些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按照“十三个坚持和完善”要求逐项完成转化。制度优势有助于我们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制度的执行力还存在短板、制度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不够成熟的制度甚至会成为制约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等。为解决这一问题,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十九届四中全会给出了完整答案和图谱。

一是把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化。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重要理论转化为制度要求,把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化。如何让全党始终恪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全会提出了一个新举措: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中国共产党能从一个几十个人的小党,发展成今天全世界最大的政党,靠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是坚持完善其它制度。除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等制度体系外,全会还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有关法制体系、行政体系、基本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内容。

以上需要坚持和完善的重大任务,既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当前非常重大的现实课题,其中有很多任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任务,具有很好的接续性,也有一些针对当前大家的关切点、当前制度建设当中的一些难点、重点、痛点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国之治的重要安排,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面对总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刻不容缓。我们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让广大党员干部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只有全党全社会自觉地尊崇制度、严格地执行制度、坚决地维护制度,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作者单位:薛俊生,吉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洪伟,中共公主岭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效能现代化优势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画与话
我的女巫朋友
教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