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为什么不选李贺的诗

2019-09-10 07:22王志清
党员生活·中 2019年1期
关键词:唐诗三百选本诗教

王志清

李贺是中唐的重要诗人。李贺诗,不可无一,不能有二,“而前乎唐与后乎唐亦无此诗”(陈式《重刻昌谷集注序》)。宋代以后,李贺就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伟人毛泽东就偏爱三李诗。

《唐诗三百首》是公认的唐诗权威选本,蘅塘退士孙洙也是公认的兼容博纳的选家,选本上自帝王下至僧尼、歌妓乃至无名氏,无所不选。其所选中,多为公认的唐诗名篇。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唐诗三百首》却不选李贺的诗。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不选李贺的诗呢?选家没有明说,而学界不乏议论。

其一,李贺诗不易接受。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前言》就说:“语言上的过分隔阂,必然要影响读者的欣赏、理解,本书所以未选李贺诗,可能这是原因之一。”但是,他又推翻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韩愈的《石鼓歌》,既难懂又无甚意义,为什么不可以换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或《梦天》?”

其二,李贺诗趣尚险怪。不选李贺诗,是怕有负面影响。于思想而言,李贺诗怪异奇特,甚至近乎荒诞,乃“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于作法而言,李贺诗刻意怪癖,雕琢涂饰,天花乱坠,陆游谓李贺诗“如百家锦衲”。钱锺书说李贺诗“幻情奇彩,前无古人”。

其三,李贺诗不合诗教。《唐诗三百首》卷八《马嵬坡》题下注曰:“唐人马嵬诗极多,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故录之。”选本直接透露出其选诗宗旨。但是,纵观其所选,未必都合此“诗教”标准,而李贺诗又未必都不合此“诗教”标准。此说似也不能成立。

其四,李贺诗多为古体。此理由更不能成立,虽然其选诗标准侧重近体,但其中古体四卷,篇数虽仅占四分之一,而篇幅却与近体平分秋色,譬如长诗《石鼓歌》,长达56行的七言古体,而李贺诗古体多在二十行内。

以上这些“原因”,都不无道理,但也多经不起反驳。为什么不选李贺诗,观选本序言仅160字,简明扼要,其动因与宗旨似“语焉不详”。选家是想以此选而代替不甚理想的已有选本,给学童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训蒙”课本。那么,为什么说李贺诗就不能选呢?是否有“少儿不宜”的意思呢?

《唐诗三百首》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式恢复了科举试诗之制,以五言排律。科考应试,指挥棒之指向,试帖诗选便也风行一时了。因此,《唐诗三百首》作为一种应试教育的教材,在已有选本“工拙莫辨”且“殊乖体制”的情况下闪亮登场。作为教材,还不是一般性的辅助读本,不仅为了“启蒙”,为了“诗教”,更是为了“科举”,具体反映了选家的教育思想。科举试帖诗的特殊背景,是选家排斥李贺诗的重要原因吧?

《唐诗三百首》作为教材,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原则与针对性考虑。李贺鬼才,才大而命舛,只活了26岁,其诗为一种失败主义阴影所笼罩,顽强地表现着诗人极不甘心失敗的心灵挣扎。恐怕这也是一种不选李贺诗的原因,过分担忧李贺诗对学童的负面影响吧?

《唐诗三百首》没有选李贺的诗,然而,并没有妨碍李贺诗的广泛传播,也没有影响其诗的经典性和影响力。但是,这个权威选本不选李贺诗,则终究是个文化之谜。

摘自《扬子晚报》

猜你喜欢
唐诗三百选本诗教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该怎样向《唐诗三百首》致敬
南园十三首·其五
古代朝鲜编纂的中国诗歌选本考述(下)
唐诗选本经典性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选本数据与“何其芳现象”重审
诗教为何与何为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文武双全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