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门”方能见光亮

2019-09-10 15:51王厚明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旋转门玻璃门政治立场

王厚明

门,是建筑文化的典型标志之一。《释名》有曰,“门,幕障卫也”,一语道出门的意义所在。从政治语境上看,政府机关执掌公权,自古便有“衙门”之称,其职能在于办公道事,造福于民,如若其中再设门立障,则易成为图私利己之门。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民营企业时指出,要加大“放管服”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拆除民营企业面对的“门”,培育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创新发展的土壤。

在党政机关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种“门”。一些新政策、新规定、新办法设有“玻璃门”,看似透明,却只能隔门相望,一进就碰壁,往往成了垄断的注脚;落实政策规定有“弹簧门”,推拉开放可大可小,进门办事的反弹力大,成了选择性执行的象征;服务基层和群众有“旋转门”,看似一视同仁,却随机设卡找理由,“表面迎进去,实际推出来”。这几种“门”有一个共同特点:看似都在开展工作、按章办事,实际上却打了折扣、使了绊子、添了乱子、少了真情。

不论是“玻璃门”“弹簧门”,还是“旋转门”,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是政治立场和宗旨的偏移错位。在落实政策规定和上级决策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就会让干事创业的人看不到光亮,让群众看不到希望。近年来,作风建设日趋严紧硬,不少党员干部为明哲保身,求稳避责,变“不作为”为“慢作为”,变“管卡压”为“推绕拖”,“门可进却限进,事能办却难办”。一些部门立门设槛,设定了种种条条框框,表面上在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暗地里却成了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绊脚石。如此之门,怎能不拆?

拆门,求的是公平,为的是光亮。这种光亮,首先是照亮自己的担当。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勇于试错、敢于创新是应有之义,要让“先干先受益、多干多受益”代替“多干多犯错、不干不会错”,让担当尽责迸发出温暖人心的光亮。通过政府改革的“减法”“除法”,为创业创新减负,换取经济与社会活力的“加法”“乘法”。如大力推行“互聯网+政务”,倒逼内部改革,让“最多跑一次”跑出发展加速度。同时,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当成最大的事,当成不过夜的事,在政策和职责范围内耐心沟通,细心帮困,真心解难,让群众看见温暖的光亮。

拆门,关键是要拆心门。此门彼门,皆是谋私利己之心在作怪,“一公则心通达,一私则事阴庇”。习惯于重私轻公,怕错避责,因循守旧,好逸恶劳,内心也会变得阴暗。私心杂念越清淡,价值信仰就越纯粹,只要能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就能站定政治立场,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无惧各种压力和考验。因为,无私则无畏。多一分公心,多一分责任,内心就多一分光亮。

猜你喜欢
旋转门玻璃门政治立场
旋转门的技术发展概况和专利分布
迷宫
让电动旋转门不再伤人
绿草如茵的家园
倒霉强盗和玻璃门
论政工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思考
群众路线的政治伦理意蕴及其内在关系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