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

2019-09-10 15:51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红四军叶剑英军装

刘少奇,1898年生于湖南宁乡,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春,刘少奇参与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其间,刘少奇不仅进行了我党反腐倡廉的早期探索,而且甘于清贫,以身作则,其清廉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在安源时,刘少奇生活非常艰苦,每年他都穿一件旧大衣过冬。因为衣服又长又大,极容易拖到地上,活像京剧中的“戏袍”,工人便戏称他穿的是“唱戏的旧戏袍”。

刘少奇的保卫员张明生很爱面子,脚上一双皮鞋擦得光亮亮的,一身学生装,这是罢工胜利后青年工人的时髦装。一天,他们从外面回来,洗煤台的总干事陈楚卿开玩笑说:“刘主任呀,你的勤务兵比你阔气多了,我看你倒像是他的勤务兵!”刘少奇一愣,随即也哈哈大笑说道:“工人生活改善了嘛,应该穿好点,将来还要穿得更好呢。”

罢工胜利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发展十分迅速。当时,俱乐部的工作人员不论职位高低,月工资都是15元。俱乐部考虑到刘少奇患了胃病,想把他的工资提高到200元。刘少奇知道后说:“只要15元,我们是工人代表,不能和资本家一样。”刚开始,俱乐部以为刘少奇嫌少,准备再给他加100元,但刘少奇还是坚决拒绝。

工人们大惑不解,紛纷议论:“他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图个啥呢?”为此,刘少奇专门召开了党员会议,说:“我们抱定社会主义的信念,从最黑暗的家庭奋斗出来,到中国这样沉寂的社会里面,干的是改造社会的事业。”根据当时俱乐部的财务报告,从1922年9月到1923年10月,刘少奇一共支出银洋199元,平均每月还不到15元。(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叶继辉 黄群/文)

1928年5月,红四军在井冈山成立。由于经济困难,加上长期战乱,红四军一直没有统一的军装。

1929年3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四军消灭了国民党军队2000余人,占领了长汀城。进城后,红四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反动豪绅财产3万余元,并向商人筹借了军饷2万余元。为了便于作战和管理,红四军前委决定拿出一部分军饷,用来制作4000套军装。

为了赶制军装,时任红四军军部副官长的杨至成四处招聘裁缝,成立了一个临时被服厂。当时,市面上没有灰蓝色的布料,红四军只好与染坊老板交涉,请他们把买来的布匹染成灰蓝色,然后交给被服厂做军装。

参照当时苏联红军的军装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红四军设计出具有红军特色的军装,经毛泽东等领导审定,第一套红军军装最终确定。适逢列宁逝世5周年,红四军前委决定将4000套军装的红领章都缀上黑边,以示纪念。

毛泽东说:“红军军装领口上的两个红领章,代表两面红旗。”陈毅说:“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还有辽阔的大地。”经过后勤部同志和被服厂工人不分昼夜的努力,几天后,4000套崭新的军装全部完成。从军长到士兵,每个人都领到了一套带红领章的灰蓝色军装、一顶带红五角星的军帽、一个挎包、一副绑腿和两双胶鞋。

穿上新军装后,军队面貌焕然一新。朱德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不禁感慨:“我们终于有了第一批正规的军装,虽然没有外国军装那么漂亮,但对于我们来说,可真是奇好无比了。”

“一颗红星头上戴,二面红旗领子绣。”从此,红四军战士们穿着这套军装,开始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王平叶勇明/文)

以“万岁军”军长而威名远扬的开国中将梁兴初,随部队从中央苏区一直打到陕北,曾9次负伤,可谓真正的“九死一生”。

1930年2月,红军来到渼陂村,正在学打铁的梁兴初丢下铁锤毅然参加了红军。在战斗中,梁兴初轻伤不下火线,5个月就升为班长。同年10月,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他带领全班出色地完成任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5月,在第二次反“围剿”中,梁兴初手提大刀从山上冲下来,连砍数敌,敌人见他扭头就跑,他一路追砍,突然一串子弹扫来,他双腿一麻,跌倒在地。随后,他硬是咬着牙站起来,忍着伤痛往前冲,直到战斗结束。

在医院治疗期间,梁兴初看到一位大嫂在哭泣,上前询问后得知,为了给病重的丈夫买药,她把两只大鹅担到集市上卖,却被一个地痞用一块假银元骗走了。梁兴初听罢,把参军时母亲给他留作急用的一块银元跟大嫂做了交换,嘱咐道:“拿去抓药治病吧!”这件事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迫切性。伤愈归队后,梁兴初依旧冲锋在前,不久便升为排长、副连长。为了鞭策自己,他一直随身带着那块假银元。

1931年8月,第三次反“围剿”战斗打响。梁兴初率部冒雨发起攻击,先后两次负伤。战友们看到他被子弹击中左胸后倒下,都以为他牺牲了,可过了一会儿他又爬了起来,率部发起更猛烈的进攻。治疗时,医生发现他的左胸竟安然无恙,原来子弹打中了他胸前口袋里的那块假银元。战友们说这是好心有好报,梁兴初却说是人民救了他。(摘自《人民政协报》,梅兴/文)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场上的解放军华野九纵二十七师七十九团奉命追击从新安镇南下的国民党第六十三军。11月8日入夜,七十九团追到江苏省新沂县堰头镇时,被一条10米多宽的壕沟挡住了去路。团长火速赶到前沿察看地形,并命令一营二连火速架设浮桥。

冒着敌人的扫射架桥,无疑非常困难。但英勇的一营官兵没有畏惧,一排副排长范学福、3班班长马选云接到命令后,立即找来木板和两架梯子,迅速用绳子扎好,把两架木梯横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没有桥桩的浮桥。

这时,对岸的国民党开始猛烈射击,本就不稳的浮桥在水面上漂荡,战士们很难迅速通过。为了不误战机,副排长范学福在紧要关头大喊:“没有桥桩,我们当桥桩!”说完猛地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班长马选云、副班长彭启榜等纷纷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身躯架起了一座“人桥”。

为了保证桥面的平衡,在浅水处的战士一条腿跪在水里,一条腿支撑桥面;在深水处的战士双手用力举起木梯。有的战士在桥上滑倒了,架桥的战士就用头将战友顶住,让他们迅速爬起来;有的战士踩到架桥战士的脖子,他们一声不吭,硬挺着让战士们过桥。通过浮桥的战士们,迅速投入到围歼国民党军的战斗中。

新华社随军记者黎明撰写了一篇题为《十人桥》的通讯刊登在《大众日报》上,让“十人桥”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对此,时任九纵司令员的聂凤智评价道:“其政治意义,大大超过了这一行动的军事价值。”(摘自《人民政协报》,姚冰阳/文)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是叶剑英写的一首名为《攻关》的诗,也是他几十年战斗和学习经验的总结。

叶剑英一生酷爱读书,还提出了“读书三遍法”,即一读、二记、三用。“一讀”就是按照先后顺序一篇一篇、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看、读、写,一边阅读,一边圈点。“二记”就是在书的天头地脚、边白中缝、段末行间作批注,将记忆和理解统一起来。“三用”就是联系实践灵活运用。叶剑英认为学习是毕生的事业,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反复研读,还要带着问题去读。

叶剑英认为,一个人的读书范围要尽可能广泛一些,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类的书籍。他还强调“学习要走在工作前头”,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个人的工作需要读书。他曾说:“革命工作的艰巨,要求全体干部各专一门,不是要求每个干部都精百艺,这就是‘做一样,学一样’。”

叶剑英的读书方法,也体现了他活到老、学到老,学以致用的光辉风采。(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许勇/文)

猜你喜欢
红四军叶剑英军装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叶剑英半夜调换皮箱
叶剑英74岁学英文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叶剑英(上)
“分兵”与“集中”:中央与前委关于红四军早期斗争方式的思考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飞的翅膀
无形的军装
绿色军装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