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底牌

2019-09-10 07:22
华声文萃 2019年1期
关键词:底牌强化训练神童

18世纪70年代中期的莱茵河畔,德国小城市波恩一栋破旧的居民楼里,夜半时分经常会传出一个男人的呵斥声,有时还伴随着一记响亮的耳光,接着便是一个小男孩的哀号和抽泣声。

这个叫贝多芬的孩子只有4岁。他的父亲,一个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一心想把他培养成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因而不惜采取高压手段。“苦练”确实带来了实效,贝多芬8岁时就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为了使他看上去更像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说他只有6岁。首次登台的贝多芬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誉为第二个莫扎特,他的父亲所期望的巡回演出和资助也陆续实现。

许多年过后,当人们谈论或赞誉贝多芬时,正如我們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这位杰出人物的天才展现和神奇光环,而绝少提到他早年所经历过的魔鬼式强化训练。研究者发现,贝多芬的记事本留下了他痛苦、烦恼的创作印记,他有时会在一篇乐章定稿前草拟六七份不同的底稿。有一次他曾对朋友说道:“我会修改很多次,推倒重来,如是再三,直到我满意为止。只有这样,我才能对自己的作品有个全面深入的把握。”

莫扎特本人的例子也颇能说明问题。他的音乐家父亲发现他还在蹒跚学步时就对音乐特别敏感,于是就着意培养、指导和训练他。3岁时,他已能登台即兴演奏;六七岁时,他已开始巡回演出,从贵族赞助人那里获得不菲的收入,被看作家庭的骄傲和经济来源。他的早期才华在当时极为罕见。

不过,美国作家戴维·申克对此却有这样一番评述:在针对儿童的强化训练中,此类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父母和教师的付出,亦即:早期教育的结果、高水平的指导、不停地练习、家庭的培养。一般来说,神童还不是一般意义的创新者,他们只是非常娴熟于某项技能。

莫扎特本人又是怎么看的呢?成年后在致父亲的一封信中,他写道:“那些认为我的音乐作品是轻松得来的人,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没有人在作曲时能像我一样花费如此多的时间。”莫扎特的传记作者也曾指出,当莫扎特接受一项任务时,会长时间地进行思考,在钢琴上试奏各种组合哼给自己听,冥思苦想如何使音乐思想(或主题)适合于对位法则,如何使其适应特别内容、表演者和乐器的特性。

近几十年来,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艾瑞克森等学者的许多独立研究都得出一个同样的结论:任何领域内的高超技能,都是在超过10年且不少于10000个小时的训练之下获得的(也就是平均每天3小时),亦有人称之为“一万小时定律”。而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费尔德曼则在对许多“神童”进行研究后提出一个论断:神童并非与我们普通人完全不同,他们只是在某些“特殊”领域的发展速度大大快于常人。“天才”的底牌还是“勤奋”。

(摘自《科技日报》)

猜你喜欢
底牌强化训练神童
“三角、数列、平面向量”强化训练
无天于上2035 第9话 底牌
神童特工拯救世界
方苞的“底牌”
场景消费受捧 光大信用卡手握两张“底牌”
罗永浩的“底牌”
都是神童
刘晏七岁为官
中考英语形容词专项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