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什么是形而上学”

2019-09-10 07:55苟婷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苟婷

摘 要:什么是形而上学?即使在形而上学研究中很多人已给出了定义,但是作为一个开放的、一直备受讨论的问题,它依旧是一个值得探讨追寻的问题。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他首先就形而上学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对“什么是形而上学”这个问题的学习探讨。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人,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他也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形而上学自哲学形成以来一直是哲学的主题,而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解析正是他哲学的一大亮点。

关键词: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一、什么是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终极的智慧就是“四因”——目的、动力、形式、质料。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四因”是万事万物的第一推动力、 最初的启动点及其根基。“四因”就是智慧,形而上学即“四因说”。

二、关于形而上学的理解

《形而上学》汇总了亚里士多德的所有研究成果,是一部反映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力作。尽管人们还没有完全破解该书,但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美国学者罗斯曾说:“在《形而上学》中,到处可以看见激发亚里士多德求知的动力,这就是希望获得那种堪称智慧的知识。”《形而上学》阐述了亚里士多德自身的哲学系统,侧重于阐述存在、目的论的宇宙体系等,亚里士多德首先围绕“存在”的问题就是给存在分类,并将事物称之为“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有四种意义,即偶然的属性;必然的本质;确实性;潜在性。

大体来说,全书的第1、2卷回顾了从前的哲学家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看法,指出探究事物在发展原因的重要性。第3、4、6卷主要讨论哲学研究的方向以及科学分类的原则,提出了关于哲学研究的问题,第5卷是对30个哲学术语分别列出了定义及内容。第7卷解释了实体学说,第8、9卷提出了实体的意义,讨论了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的范畴及其辩证关系。第10卷介绍整体、连接、同一以及相关概念。第11卷对书的前面部分进行了简单的概括,第12卷讲了宇宙的总因,提出了神学思想。第13、14卷集中批判了数论派和理念论。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本书重点论述了三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存在是事物的本原。

存在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存在做什么?这是亚里士多德贯穿本书的思索辨析。一是关于存在的争论。关于争论的形成,亚里士多德开篇就做出了含蓄的解释,大致意思是从很遥远的时代起,数学、物理、医学、生物等学科逐渐发展成体系,一群厌倦世俗、思维跳跃的贵族,酒足饭饱坐在后花园的大理石上,开始思考我为什么是我、坐着的我和站着的我是不是同一个我等问题。现在看起来感觉虽然有点荒诞,但在那个缺乏完备科学体系理论支撑的时代,在那个尚未定义分子原子量子的时代,这种思索如同撞击地球的彗星,点燃了人类探索和丰富精神世界的火炬,争辩不休便由此而来。有人觉得事物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不区分种类和属性,1是1,2是2,没有关联;有的人觉得事物是以元素形式存在的,金木水火土构成万物;还有人觉得立足自身的神圣思想就是存在,即我思故我在。总之,各持己见、百花绽放、百家争鸣。二是存在到底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定义为“四因说”,即形式、目的、质料和动力。文中他以直观通俗的房屋例举,形式就是房子的设计样式,目的就是为了居住,质料就是石料、泥土等构成实体物质的基本元素,动力就是设计技师和房屋的建造者。他还引用了柏拉图的“三实体说”作以佐证,即形式、數字化实体和可感物体,数字化实体就是以长宽高等作为衡量房屋的尺度,可感实体就是可以看到触摸到的房屋本身。

第二,静止孤立的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某种永恒的、不变的并且在可感事物之外的实体”、“众多是指可以被潜在事物分成多个不连续部分的事物”,“在连续的事物中间不存在同种事物”,不连续意味着孤立,孤立意味着静止,我认为这就是他与后世诸多哲学家思想的分歧所在,赫拉克利特指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孔子指出“逝者如斯夫”,这才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深刻领悟。

第三,外力推动事物变化

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卷中提出,哲学是考察所有原因的第一学科,是主导数学、物理等实体科学、公理科学的根本。他作为纲领学科的研究者,多领域综合知识丰富,其中包括天体学说。我猜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注视着皎洁的月光,琢磨着我连一个铅球都扔不起来,是什么力量让如此硕大的球体围着我昼夜交替,运动源于外力,“永恒的运动要由永恒的事物来产生”,“如果某物能够坐立,如果没有什么事物使得坐不能实现,那么他就可以坐着”,致使他忽视了事物的内因和主观能动性。

其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实体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存在有不同的方式,例如:运动,运动员都可以被称作是“健康”的,但表达方式可能不同,所有被称作健康的事物都与健康有关,有些是保持它的现状,有些是产生它的状态,有些是健康的迹象,有些是健康的接受者,本体是基本的存在,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一般科学”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地研究对象与特殊事物无关,它研究的主题是所有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研究了本体之后,才能回答“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他觉得本体是纯粹的主体词,例如,在句子“红是颜色”中,主语是“红”,而谓语是“是颜色”,但在句子中“什么是红的”中,“红”又作为谓语存在,所以“红”不是纯粹的主体,作者认为,只有种才有本质,并且有本体也有种。又比如,人这个种是具有真正的本质的,人是理性的动物就等同于它的本质,但一个哲学家就不是种,因为哲学家可能碰巧做了哲学家这个行当,所以人是一个种,但不是主体。

此外,亚里士多德说:“应该从保持统一的东西中,从不做任何变化的东西中去探索真理。”我认为不仅仅形而上学是如此,其他的学科也是一样的,就我自身的知识来讲,大部分都是归纳总结而得,我们的科学是尝试后得出的现象解释。文中作者认为运动是由潜能到现实的变化,运动知识性质、数量和地点的变化,我个人理解到亚里士多德想表达的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运动着的物体,都是被运动者,有第一运动者推动,第一运动者自身并不运动,否则它也需要一个推动者。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神,神虽然是推动者,但也是没有质料的纯形式、思想的思想。

在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亚里士多德觉得第一实体是形式,是符合之前的传统的,例如:柏拉图认为实体是理念而非感性事物;但我又想到第一实体可能是个别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所有本体都具有变化性,那么,所有事物都具有变化性,但时间和运动是不能既存在又停止存在的,这说明存在某些东西是不变的,因此,他认为宇宙中不变的推动者是上帝或神。

希望通过该文对形而上学的理论的研究和阐释,能将真实的形而上学呈现给读者,同时希望阅读者今后能够认真对待形而上学,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宣扬真 实的“形而上学”,给予形而上学应有的位置,明白形而上学是人类智慧及探索未知之勇气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 . 形而上学[M]. 吴寿彭,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张志伟. “尼采、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基于海德格尔 《尼采》的解读”[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

[3]贺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哲学“对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

猜你喜欢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浅谈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谈教育的“严”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冶关系检思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