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重塑学校的“精气神”

2019-09-10 07:22刘汉青肖甜甜刘芳
教育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精气神龙舟传统

刘汉青 肖甜甜 刘芳

为了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校园生活,成为师生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做得到的日常行为规范,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在做实上下功夫,“高起点,小切口,碎步走”,落“新”,落“小”,落“实”,落“细”,集聚各方力量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走出了基层学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新路。

“魂”——让传统文化融入灵魂

学校的“精气神”是根,彰显着一所学校的文化特性,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样态和生存状态以及师生的精神风貌,这本身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发扬光大。

我们在学校搬迁十周年之际,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收集整理学校发展的历史资料,精心编辑出版了自己的“精神史诗”《精神守望》,其目的就是深挖精神之源,探寻学校文化之根,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凸显“学校精神灵魂”的培育和养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可以说,学校的精神很虚,但同时也很具体。

真正有灵魂的学校,人们置身其中,仅凭感官感觉或者观其外观的人,看到的是优美的环境;看门道的人,感受到的将是校园有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人为之感动、兴奋、激越、升腾。

我们坚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办学理念。取自于大诗人李白的自信与个性张扬的寓意,但不包含其“狂”的一面,因为学校教育不是要培养“乖乖羊”式的听话学生,而是要培养有个性有自信的人,培养的学生要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基础教育,面对的是百姓之子女,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鞭策与鼓励。对于教育好坏的评价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多个评价标准。对于学生来说,升学只是其发展路径之一,即便是升学,也还是分层次的,评价不可能一刀切。

“高”——将传统文化教育置于高处

思想认识要高起点,工作推动要小切口。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是学校搞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准则。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们依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客观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与时代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以龙舟教育为切入点,逐步将文化教育拓展至书法、戏曲、文学等多个领域,持续不断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中,我们培养学生个人修身明理、怡情养性的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还在教材中加入了名家导读,加入与现实相关的教育内容,增强了教材与学生的互动,在教育中体现了中华经典之真、之情、之美、之智、之趣。

“新”——让龙舟文化龙腾于校园

诗人边贡关于“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的描绘,关注的是古老的龙舟运动。在今天的大江南北,龙舟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优秀的龙舟习俗及其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学校从2009年开始起步的龙舟特色教育活动,也随着大形势的发展,从襄阳走向世界。至今,仍有人无法理解,一所普通中学为什么要开展龙舟教育,有何意义?我们用行动让人们消除了疑虑,并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如今,学校有龙舟运动特长的学生成了全国知名高校招生的“香饽饽”。10年来,学校已有百余人通过这一渠道升入理想大学,更有诸多学业和经济“双困”的学生人生因此而改变,乃至于一个家庭也随之走出困境。龙舟运动项目的开展,让学校许多普通体育老师迎难而上,逐步成长为知名教练,在全国小有名气,成为了省内权威的专家,所有体育教师全部成为了国家级裁判员,先后前往全国各大赛场。

与此同时,学校龙舟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中国教育报》《教育家》《教育》《基础教育参考》等教育报刊,先后刊发了反映学校教育教学及训练科研成果的文章十余篇次,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不断提升弘扬龙舟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在开展龙舟传统文化教育中,彰显着自己的教育情怀与特色,赢得了诸多美誉。

“小”——让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最有效的学校教育,要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小处着手。而众多的细小“积土成山”,多措并举将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让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从而释放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近年来,学校陆续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做“小文章”:在师生中开展“家风润校园”系列活动,让全体师生结合各家实际,“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不断深化教育。学校此举受到中宣部表彰,中宣部“党建网”等多次推介学校的工作经验,襄阳本地媒体也对学校的工作进行了全方位跟踪报道。

学校开设“名家进校园”等十余门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从文化大家到市井百姓,从专业名角到非遗传人,从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到下里巴人的拿手绝活,只要学生喜欢学校就将其请进校园,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校力图让长时间生长在温室里的小苗充分吸收社会营养,让学生尽可能地补足其成长的传统文化之钙。

学校以诵读诸葛亮《诫子书》、羊祜《诫子书》为代表的经典诵读活动,已坚持了十余年,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灵魂;在连续多年举办的“五月诗会”活动中,学生进行原创诗歌展示,并在活动中沐浴文学之光,重塑心灵、陶冶情操……經过不懈努力,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学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破口。

如今,学校已连续三年举办“礼韵诗书 翰墨悠扬”活动。活动中,全校学生齐参与,在一撇一捺的描摹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师生们纷纷表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统书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是一场场美的教育,更是一场场思想的盛宴。

“实”——让善爱互助外显于行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一群人做一次善事也不难,难的是持续坚持,久久为功。

从2012年开始,学校正式成为中国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项目学校;从2015年开始,学校又成为襄阳市扶贫开发协会“春笋助学”项目学校。这些社会资助项目以“一对一人”的资助模式,让数百名贫困孩子圆了上学梦,令他们改变人生,也改变了他们的家庭,造福了社会。

目前,学校已成为“授渔计划”在襄阳地区的总联络单位,项目也已从本校扩展至全市五个县市区,涉及20多个乡镇,每年惠及近千名贫困学子。对于这个项目,从专业媒体到地方媒体,每年会有几十次的报道,这对于学校和受助学生来说是何等的自豪。

以“授渔计划”为代表的附中善行,以“小切口”做出“大文章”。善行是社會和谐的“助推器”,从小事、小节、小问题、小习惯入手,彰显大爱、大善、大美,学校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善行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营造了一种积极向善的氛围,聚集更多的正能量,让正能量的“春雨”成为“及时雨”,滋润了师生……为改变教育环境,让每个人从自己的出行和日常生活做起。

“细”——让红色教育入耳润心

好的学校教育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为了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当作常抓常新的“重头戏”。学校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全市性的“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清明祭扫”等重大活动,主动承担工作任务,承担志愿服务,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每年的十余个相关活动,让爱国精神融入了学生内心,具体实在的实践教育,远远胜过课堂和书本的教育。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实在太过遥远,但我们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基地的共建,实现了孩子们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零距离接触。有了这个基地,该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张厚英等众多大咖们,深入到学校教室与学生交流,他们在报告厅里讲授着国家战略的过去和未来,台下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近三年来,学校在井冈山、延安等地的“红色研学”持续发力,师生们走进“共和国摇篮”“圣地延安”,他们喝红井水、吃红军餐、唱红军歌、听红军史、走长征路、悟红色情,在“红色研学”中激发爱党爱国爱家的热情。师生们在“好听、好看、好玩”中,接受教育,感悟成长,“红色研学”之旅真正成为了未成年人的“感悟之旅”“砥砺之旅”“收获之旅”。

爱国情怀如同涓涓细流,只有汇聚一处,方能成江海。学校需要深挖自己的精神之源,寻求自己的文化之根,在文化建设中重塑自己的“精气神”。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姜乃强

猜你喜欢
精气神龙舟传统
永葆党员领导干部的精气神
爹味发言等
龙舟
观云
精气神
少年力斗传统
凝聚扶贫精气神
端午节,看龙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