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状态下的文学写作

2019-09-10 07:22张森
都市 2019年9期
关键词:后现代重塑虚构

张森

刚才几位老师都谈到工业化和机器生产对人的自我、对创作当中的人的主体性的消解的问题。我想,其实1990年代的所谓后现代思潮给予这些现象的回答,可能更加理性,更加贴切。但是1990年代我们的翻译出版没有跟上,而且当时有关后现代的思想译介进来的时候,早早跟当时倡导的“文化断裂”捆绑上了,所以相关的观念,并没有在中国得到更好的普及。然后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更好地消化这些概念,我们的这个社会就开始出现了后工业化的问题。

这个后现代的概念,大家还没来得及搞清楚,或者说还没有想把这个事搞清楚,像周星驰,就在他的电影里拼命用这个词,据我观察,他是一次都没有基本正确地使用过这个词。但是信仰他的善男信女们就把这个词火速用开了。我本来想略微解释一下和后现代思潮相关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状态这两个词从命名方式上到内涵上的不同,还有工业、反工业化,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区别,但是时间关系,就不作展开了。

为什么我想用后现代思潮的观念,来审视文盛的写作呢?因为比照刚才我们提到的佩索阿,实际上我个人觉得卡夫卡的创作在文本上的特征,和文盛兄更加接近。文盛兄体现在三方面的特征,也更接近于后现代思想里面提到的“后现代状态下的文学写作”。

其一,就是刚才邱华栋老师和杨庆祥教授都提到的文本边界模糊,还有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学体裁上,甚至题材上的交叉。与其说是交叉,我倒是觉得它不妨是被视为是破碎,这方面具体的表征是什么?刚才的几位提到了,我不再详细展开。我想说,这种写作到底是不是一种跨文体和跨文本的写作呢?如果说文盛的文本是跨文体和跨文本的,它的好处在哪儿?从他的题材和体裁上说,如果是非虚构的,那么其用意又为何呢?我觉得这是一个现在很热,但是比较欠缺正面回答的一个问题。

非虚构大概可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图书出版行业拿出来的这么一个概念,它跟文学直接的关系并不大。然后这个词大概在1980年代的时候,由董鼎山先生等一部分人,通过西风东渐输入到中国,现在慢慢又冒出来了。现在的非虚构,从我的才疏学浅的角度看来,不知道它被赋予了什么新鲜的含义———非虚构不可以就是散文吗?散文不是历来不太允许虚构,而且又要写跟自我有关的关系,又在场,又非虚构,這个文本不就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吗?我们领导跟我说,传统散文看上去有点儿“假”。我说,那你讲的非虚构是传统中理想的散文吗?

我们印象当中理想的生活,和我们理想当中的人,有完成度比较高的自我,他们不就是处于理想的状态吗?这个理想状态我们没做到,于是我们就准备毁弃人,创造一个人的2.0版本,重新描述人的理想状态吗?我并不是在意文盛兄的这种跨文本的、跨文体的新尝试,是否被放在复归传统,或者开拓新路的场域里面进行评判或区分。

文盛兄文本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文本中叙事调性的二元化或者多元化。还有文本线性叙事上的自我颠覆,时间关系也不多说了。我把文盛兄有关文本中有一些复调特征,还有独语/对话的模式,还有像卡夫卡一样前后反复进行自我颠覆的叙事模式,称作“濠梁之辩”体,他的模式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之我不知鱼之乐”,从文本上看,常常是后一句话对前一句话进行的一种颠覆消解。这个模式,我们可以说是从欧西有所借鉴,也可以说是传统里已经固有的。

第三点,是基于前两点提出的,跨文本和非虚构的用意,也就是文盛兄《主观书》系列全部文本的用意所在。他所做的,是在刚才我讲的所谓的自我破碎的前提下的一种重塑自我的可能。破碎和重塑是不是矛盾呢?是矛盾。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等价于奥斯维辛以后写诗是残酷的和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在写诗这个问题。大家都明白,“奥斯维辛以后写诗是残酷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的诗人只是在变多,而没有一点减少。难道我们都清楚地知晓自己,或者是目睹着我们的亲朋好友,在一个个变成更加残酷的人吗?不是,他是在一个明知其结果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我们不妨称之为“绝望”———刚才我特别注意到,也有的老师提到“痛苦”“紧张”———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文盛的文本乃至他以后关于这个系列的创作,我觉得其中更重要的是他在文本创作当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指向,而并不是他要达到的某一个程度,或者要达到的某一个目的的。他想做的是什么?就是对“自我”进行重塑。更具体一点,对“自我”进行拘束性、定义其边界的重塑,这是以遏止自我进一步破碎为目的。他的具体方式是,通过确认自我与外在的关系、确认自我与认知的关系这两种办法进行确认,这同样明确地体现在他的文本中的。实际上文盛在做的,就是定义“自我”的边界。

大家知道,现在我们洋溢着浓郁的民科气息,又有点儿油腻的理工农医男们,通过果壳、知乎这些东西,慢慢开始对文化进行全面的侵占和挤压。这不是说他们不对,他们所做的努力,是在帮助我们廓清外在的世界,这是他们追求的意义与价值。那么我们这些所谓的做文科的人所做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那句被镌刻在神庙上的古代箴言:人,认识自己。文盛就《主观书》系列所做的一切努力,我觉得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显然是没有止境的,那么文盛的文本也就没有一个可以预期的尽头。基于这一点,我想可以说文盛兄是我心目中的一个好的作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猜你喜欢
后现代重塑虚构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重塑未来
虚构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虚构的钥匙
90后现代病症
撞色拼接
虚构
完形填空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