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途:文化艺术正在“MadeinChina”的国际图景中遍地开花

2019-09-10 09:06曾途
重庆与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图景重庆艺术家

曾途

走出国门变成一种“浪潮”

对于20世纪70年代生的人,读书时期想学习西方绘画是一种奢望,那时偌大一个重庆城都很难找到一个懂素描的老师,而掌握色彩艺术的人,在我们眼里更犹如神话。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油画是在80年代的一个夜晚,一位艺术界前辈临摹着约翰内斯·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的杰作《无名少女肖像》,巴掌大的油墨里女人面目模糊,但她的微笑依然以神圣之谜烙进我的记忆。对于这幅画何以神秘,我当时似懂非懂,但那晚我记住了这个没有名字的西方少女。

中國持续地开放,艺术也持续地望向远方,对西方艺术的幻想也就持续影响着我的少年时代。对于大多数艺术家来说,那时能去欧洲旅游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可想象能在欧洲长时间深入学习并研究西方艺术了。

然而,千禧年之后,能走出国门到世界另一端去交流深造,由一种“可能”渐渐成为一种“浪潮”,世界逐渐张开怀抱拥抱中国,中国文化亦从历史象征演变为实在的文化现场。

这种自信是“Made in China”

2007年,我因驻留创研于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这是一个由欧洲艺术基金会投入资金不菲的项目,集合了国际顶尖的学术、技术顾问与专业管理团队,每年从荷兰400名申请人中选出12位优异的艺术家,同时从千名国际艺术家中遴选出12人,进行为期两年的艺术研学与深度交流。

730个日日夜夜,呼吸着伦勃朗清新的空气,在维米尔凝视过的窗棂、梵高呆过的田野、荷兰称之为“landscape”的“人造大地”上修研西方当代视觉艺术,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个国家的经济自信与文化自信。

这种自信,在回国后发现,已然打上了“Made in China”的符号。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以外,文艺工作者开启了当代人文理想主义的新篇章,这一代人以自己的热情和谦逊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中汲取营养,亦不断反省与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艺术特色,智慧火花绽放出万众期待的艺术图景。

在“Made in China”的国际图景中,文化艺术逐渐遍地开花,展览活动逐渐走进生活日常。大约在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已在世界范围引起热潮,高校开始立项鼓励青年学者国际游学交流,各地的艺术群落开始自发聚集……

现在热爱艺术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不出国门,有大批国际优秀艺术主动走进来,通过传统油画、版画、雕塑到装置、新媒体、互动艺术等多样的视觉媒介,结合各国文化的独特渊源,就能展现出多元对话的世界图景。不用漂洋过海,热爱艺术的人就能看到一场来自异域的文化盛典。

这是中国开放的成果。

艺术与城市一起全球化

重庆是一个特别的城市,它的现代化来得迅速,四川美术学院的诞生是重庆现代文化萌生的显著象征。同时,重庆独有的历史人文与在地气质也深深地融入了川美的灵魂,使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呈现出独有的“气象”。随着重庆在直辖、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城市身份愈来愈重要,以川美为代表的重庆艺术生态近年来展现出勃勃生机,在政府、专业院校与新兴艺术机构的支持下,催生出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其艺术生态与这座城市一起正在迅速地全球化。

2013年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精神祭出,我与几位同仁协力成立了十方艺术中心(DAC),营建一个国际艺术家驻留重庆的常态化平台,制定了面向国内外艺术家的驻留计划、文艺创研、公共教育项目等活动,与欧美和亚洲的艺术家联系尤为紧密。截止2019年7月,我们已为来自2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数百名艺术家提供驻留创作、展览、学术交流的机会,其中不乏一些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艺术家,如Ewa Maria Śmigielska(波兰),Rumiko Hagiwara(日本),Pedro Bakker(荷兰),Lotte Geeven(荷兰)……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中国文化在他们眼里,正像当年西方艺术于我一样充满神秘。居住创作在地,使他们零距离贴近重庆生活,有的一两月,有的长达半年,当他们亲身直面中国的日常,才真正全面感知到这个国家和城市。他们的创作都深切关注与重庆文化的融合,从他们的作品中,我能看到他们眼中的重庆是开放、多元的。

2017年十方艺术中心倡议举办了“复归”国际现场艺术节,2018年更是得到国内多所高校及社会的响应,并展示了来自中国、波兰、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82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艺术节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壮大,不少外国艺术家表示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其中,如波兰“国宝级”艺术家Grzegorz Kowalski所言,只有进入中国广阔的腹地才明白,那种超越艺术语言的巨大灵魂是真实存在的,这可以迫使他反思自己的整个艺术人生。

同时,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促成了四川美术学院与波兰华沙艺术学院签订战略协议,建立中波“互鉴与互建”项目,以艺术为语言,联动东西方文化系统展开跨国合作,助推中国与东欧文化艺术的深度交流。我也因此感谢重庆的发展与艺术的开放,才促成了我们超越国籍与语言的深入交流,并有所成效。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其珍贵与难得毋庸多言,它的深邃历史还在继续谱写,它属于人类,属于世界。我深信在未来,中国之文明亦将不断演化为艺术之时代精神,进一步显现于全世界,一如它几千年生长的生命。作为艺术工作者,我将持续致力于促进重庆与世界的艺术交流之大事业。

图片/作者提供

编辑/杨艳

猜你喜欢
图景重庆艺术家
Game of Drones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