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准备着”遥望职场“离线权”

2019-09-10 07:22李双星
中国工人 2019年7期
关键词:离线王女士职场

李双星

对职场中人来说,无时无刻不在场的微信,同时也就意味着工作状态的持续在场。

近日,一员工用微信答复领导的工作询问时,回复“嗯”之后被对方教育要遵守微信礼仪。这位领导向他指出,要么回复“好的”,要么回复“嗯嗯”,最不可取的就是“嗯”。员工本人对此不解,并表示将要离职。

与之相对应的是,长沙一酒吧品牌部组长在工作群里发出通知,员工们纷纷回复“收到”,其中一员工回复0K手势被批“不懂规矩”,遭开除。目前,该酒吧要求全员以规定指令回复。

最近两年来,随着微信办公的日益普及,一则则有关微信使用中产生的劳动争议新闻频频曝出。这其中既有员工未能在10分钟内回复单位工作群消息被开除,也有同学在学生会群里称主席为学长而受到批评。网络技术的发展本为人们创造了更为迅捷的沟通渠道,然而现实里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却层出不穷。这不得不让人们产生疑问,微信真的让沟通变得更容易了吗?

沟通“潜规则”

网友葛子良这样说:“每次和领导聊天结尾的时候,领导给我回复微笑,我都吓得一身冷汗。”这是因为,在较为年轻的一代人眼中,“微笑”表情和“哦”都带有嘲讽或者敷衍的意味。但在很多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心目中,“微笑”表情代表的是友好善意的微笑,“哦”代表着礼貌的回复。

在线上聊天中,表情符号不可缺席。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和英国同行合作研究发现,网络表情的使用能为文字交流提供一种类似面对面谈话的氛围。就像手势一样,网络表情可以表达出情绪。

但是,不同年龄阶段对于表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使用倾向,《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中总结了不同年龄用户群体使用微信的习惯。其中,00后更偏爱在沟通中使用“捂脸”表情,对于90后来说,沟通中最常用的表情是“笑哭”;80后最常用的表情是“龇牙”,对于70后来说,沟通中最常用的表情是“捂嘴笑”,55岁以上人群更爱“强”的表情。

媒体从业者小武告诉记者,在与上级的交流过程中,她只会对为人温和的领导发送一些轻松的表情,对严谨且一丝不苟的上级,她只会选择发送文字陈述信息。在她看来,工作语境下还是应该注意言语的分寸感,保持工作的专业性。

白领小刘告诉记者,“嗯”“呵呵”和微笑表情都是职场聊天中的“雷”,她自己绝不会使用。跟上级沟通时不能回复“嗯”基本已经成为人们默认的“潜规则”,面临老板通过微信安排工作时,多数职场人士都会回复“好的”“收到”“嗯嗯”“明白”以及類似的表情包。大家普遍觉得“嗯”带着敷衍的意思,显得对老板不够尊重,对工作不重视。

离不开的微信

腾讯研究院2015年发布的一组研究数据显示,在调查问卷的参与者中,4%的人在所有工作时间都在用微信,28%的人经常使用微信,40%的人多少会用到一些,完全不用的比例仅为9%。对于企业职员和自由职业者来说,微信几乎完全占据了他们的工作场景。相比之下,农民和公务员在工作中使用微信的比例较低,但比例也都达到了65%左右。

腾讯企业智库发布的一份微信用户报告中提到:有60%的微信用户关系链,已经由过去的亲朋好友强关系,逐渐向工作场景中的弱关系转化。如今,微信几乎已经涵盖了绝大部分的职场沟通范畴,工作进度汇报、团队协作、事宜通知,它几乎无所不能。

微信列表里随时躺着几个工作群,时不时地被@,及时查看并回复微信,这已经成为当代职场中人的工作常态。有人感叹:“自从微信开始普及,上班时间就变成了24小时!”

深夜未即时回复工作微信,次日便遭开除,这是2018年7月2日发生在宁波王女士身上的真实经历。当晚22时23分,王女士所在单位负责人在工作微信群上要求在10分钟内发当月营业额,不发就辞退。王女士因怀孕较早入睡未及时回复,10分钟后,单位负责人在微信工作群上通知王女士已被辞退。第二天,王女士去上班时,单位告知其已被辞退,并拒绝向王女士支付上月的工资。

随后,王女士到宁波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求助。负责法援的刘律师指出,《劳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在律师的帮助下,王女士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单位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等。最终,玫士拿到了1.8万元赔偿金。

王女士的困境并不罕见,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微信已经全方位渗透进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场的微信,同时也就意味着工作状态的持续在场。可以说,微信在缩短沟通时空局限的同时,也在日益被拿来模糊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双面难题

下班之后,职工有义务“时刻准备着”接收指令、通知并及时回复吗?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下班期间,职工理应得到充分休息。用人单位应该尊重职工的休息权,不应随意侵占职工的休息时间。

即便有法律的撑腰,在实际工作中,敢于不回上级微信的职工也是少数。针对“下班了,工作微信你会回复吗?”的问题,《长江日报》融媒体做过一个2295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70%的人表示会回复,22%的人表示不会回复。这固然有上班族们害怕遭到打压、排挤的担忧,但其中也不乏一些职业的天然属性使然。

一位在金融行业的员工称:“24小时谈工作至少在一线城市是常态。你可以选择不接受,那这个行业也可以选择不接受你。”在一些行业中,下班只是另一阶段工作的开始。在医务行业中,有“36h on call"的说法,意思是36小时随时待命;一些记者、自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更是下班后也要紧盯时事热点以确保新闻能即时更新。

除了职责上的差异外,岗位属性也影响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作为部门或者项目负责人,时刻紧盯工作进度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反馈,最后砸的便是自己的饭碗。

从人情上来说,下班后不回复微信是应当被理解的,毕竟员工也需要自己的生活。回复了当然更好,说明员工对工作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如果以此为标准,要求所有人都要下班后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就显得缺乏人性关怀。

今年4月28日,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正式印发《香洲区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工作措施》,其中提到区直各单位、各镇街等单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微信工作群,原则上一个单位只建一个工作群,非工作时间不发布工作信息,因专项工作组建的微信群在结束工作后应及时解散等。

早在2016年,法国就通过了“离线权”法案。该法案规定,聘用50名员工以上的公司,不能在员工下班后寄电子邮件,员工有权利“已读不回”,以保障私人空间。目前,不少国际大企业开始注意到“离线权”的重要性,比如大众汽车就规定下班后关闭公司的电邮服务器,戴姆勒则允许员工删除在假日收到的电子邮件。

维护员工“离线”后的权利,在国际上正在得到更多重视。

猜你喜欢
离线王女士职场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离线笔迹鉴别系统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新版Windows 10补丁离线安装更简单
贴心的“健康日历”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捅破“窗户纸”,癌症不可怕
司机摸女乘客腿:就想知道裤子上有洞冷不冷
追尾
好进难出 应对迅雷“口袋战”
职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