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经济战线上的“独臂斗士”

2019-09-10 07:22张馨文
旗帜文摘 2019年7期
关键词:王兴

张馨文

抗战时期,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经济战线上,有一位深受彭德怀等首长赏识的“独臂斗士”,他面向根据地,积极组织开展生产贸易、市场管理、商业流通、税收征管、粮食调剂,面向敌占区,大力组织地下人员开辟地下商业网点,为根据地秘密筹集资金、输送货物、搜集以经济为主的情报,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建设和巩固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有“独臂局长”之称的辽宁回族人王兴让。

1933年春,在安东县(今辽宁省丹东市)柴草市街中富桥旁边,开着一家名为“茂兴园”的店铺,兼营饭庄、旅店。在店内,有一位二十来岁、只有一条左胳膊的“独臂青年”,帮助家人经营生意。而谁能想到,这个年龄不大的青年人,就是暗中领导数百名工人同日伪军、资本家斗争的“安东赤色工会”书记王兴让。

王兴让1913年7月生,家境普通,因先天缺陷,出生之时只有一条左胳膊,没有右臂。不过,在成长的岁月中,他并没有因为只有一条胳膊而自卑,而是勤奋读书、广泛交友、胸怀大度。上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在1927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在天津等地学习和生活中,马列主义思想在青年中悄悄传播,他也受到身边一些进步人士、共产党员的影响,思想逐渐进步。

1931年暑假,王兴让回到家乡,正碰上吉林省“万宝山事件”发生。起因是一个汉奸经理未经中国政府批准,租用万宝村农民土地,并将地转租给一些朝鲜农民。这些朝鲜农民为了引水灌溉,扩占田地,修渠建坝,与当地村民发生纠纷。而日本人借机造谣滋事,让《朝鲜日报》一名记者捏造朝鲜人在万宝山被杀的假新闻,并利用电报、会议等方式,大造舆论,引发朝鲜半岛民众发生暴力排华事件,华侨死、伤、失蹤达770余人。

王兴让亲眼看到,许多华侨身上带伤,逃回安东。眼见自己的同胞被外族随意欺凌,中国政府无能为力,王兴让深深感到,国贫民弱,日本人又恃强凌弱,对中国虎视眈眈,光靠读书,个人和中华民族根本不会有所出路。

未过几天,日军又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公然侵略扩张,占领了东北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进一步加深了王兴让心中的民族危机感。

暑假过后,王兴让又回到天津学习。在共产主义的熏陶和影响下,他慢慢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个人的前途才有希望。1932年3月,经中共唐山市委批准,他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加入党组织后,他就经常琢磨,如何同敌人更好地开展斗争。

在王兴让所认识的老乡当中,有一个人叫张新生,在安东县开办过“民众夜校”,组织过“夜校同學联盟会”,动员工人同日本帝国主义、资本家做斗争,并在辽西一带参加过抗日义勇军,后因兵败才逃到北平。在王兴让的引导下,张新生也于1932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兴让想到,可以利用张新生过去在安东发展的人际关系,回安东组织开展地下斗争。王兴让向组织上提出申请,上级领导同意了。

1933年3月,王兴让从天津乘船出发,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之后,王兴让才发现,家人经营的“茂兴园”饭庄,已是入不敷出,勉强支撑。不仅欠了日本银行五千多元(伪满洲国票),还因交不起电费,被人掐了电,电灯也不亮了。王兴让刚回到家,一时间也找不到更好的差事去做,只好先帮着家里打理饭庄。

他头脑灵活,办事周全,似乎天生是个经商的料,在他的协助之下,店里的生意竟扭亏为盈,逐渐好转起来,自是让家里人十分高兴。外人也称赞王兴让,这个“少东家”干得不错。

不过,对年青的王兴让来说,他的心思不在生意上,时刻牢记着自己此行的使命。生活安稳下来后,他马上找到张新生介绍的几个工人,给他们讲解马列主义,动员他们起来同敌人斗争。这几个工人,也早就想组织起来斗争,只是因为过去失败,没人起头,王兴让的回来,让他们又看到了希望,因此,聚到了王兴让的身边。很快,在几名工人骨干的暗中动员下,很多工人参加了王兴让领导的这个组织,仅5月份,就发展了近百名工人。

此时,王兴让这个组织还没有一个正式名字,为了加强组织领导,5月底,王兴让组织召开了一个会议,正式成立“安东赤色工会”,选出五名委员,由王兴让担任书记。

为了加强工会会员教育,王兴让组织举办了几期小型培训班,印刷了上百册由他编写的教育资料,并在纪念“九·一八事变”两周年之际,组织人员四处张贴传单,宣传共产党的领导,号召人民大众起来打倒帝国主义。王兴让还先后发展五名工会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安东地下党组织奠定了基础。

“安东赤色工会”发展很快,到1933年12月末,已在30多家缫丝厂、10多家油坊建立了基层工会支部,会员达400多人。1934年初,王兴让又组织召开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通过了“大会决议草案”和“斗争纲领”,进一步凝聚了工人们开展抗日斗争的决心。

1934年3月1日,由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举行登基大典。3月2日,安东县伪政府也举办庆祝活动。为了揭露日本人利用傀儡政府,侵略中国、对东北人民进行殖民统治的阴谋,王兴让组织工会印发了一千多份传单,向群众发放。

没想到,日伪军警马上进行反扑,从3月3日起,就开展抓捕行动,仅一天之内就抓了上百人。很多人抵抗不住严刑逼供,供出了同伴,使很多工会骨干的身份暴露,包括王兴让。

王兴让不得不立即组织其他人员躲避和转移,而他也立刻离开安东县,转移到别的地方,继续开展斗争。

1938年11月份的一天,王兴让来到山西潞城县北村,见到了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此时,八路军总部临时驻扎在这里。

王兴让来此的目的,是向彭德怀请示发行货币的事情。

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王兴让先是被组织上派到东北做兵运工作,1938年,又来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担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长治中心区秘书。

受日军军事进犯、经济掠夺、山西各大银行号携带大量资金和钞票西迁等影响,山西第五行政区市场萧条,商业凋敝,金融紧缩,而且,市面上货币缺乏,连普通老百姓买卖东西,都少有零钱可找。1938年秋,为促进商品流通,整顿金融秩序,繁荣市场经济,保障军需民用,第五专署专员戎伍胜和王兴让等人专门开会研究,决定发行一种区域性流通和使用的货币,以应对当前这种商业停滞的局面,并交由王兴让具体承办货币发行事宜。

王兴让向彭德怀反映了五专署面临的困境和准备发行货币的计划。对五专署的决定,彭德怀点头同意,但是,为防止滥发货币,通货膨胀,适得其反,他叮嘱王兴让,如果发行货币,那就必须准备一定数额的基金,而且,发行总量按辖区总人口算,不得超过每人平均三元的数额。因为第三专署已经创办了“上党银号”,发行了上党票,并有部分钞票流入五专署,因此,彭德怀让王兴让去找三专署负责人,共同把这件事情办好。

随后,王兴让又找到第三专署有关人员协商,决定“上党银号”主要发行主币和少数辅币,而五专署只发行辅币,以弥补货币流通中的不足,两类货币等价流通。

1939年初,王兴让立即組织印刷和发行事宜,发行机构由牺盟会长治中心秘书处与五专署财政科所属的救国合作社负责,正管理为王兴让,副管理为财政科科长曹斐然,货币名称为“山西省第五行政区救国合作社兑换券”,老百姓习惯称“五区票”。发行的面额有壹角、贰角、贰角伍分、伍角四种。发行准备基金可谓五花八门,包括阎锡山拨给牺盟会、五专署的部分财政经费、各县捐款、一些开明绅士捐助的银元、元宝、向富户的借款等,以备群众随时兑现,维护兑换券的信用。

1939年4月,兑换券正式發行使用,首先用于五专署工作人员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第三纵队的津贴发放上,津贴为一半兑换券,一半法币和晋钞。之后,又扩大到各县、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津贴发放上。同时,救国合作社设在长治及各县的商号、店铺、五专署所属各县上交税款和合理负担,也都开始使用兑换券。如此,兑换券迅速流通开来,使用范围包括三、五专署所属的25个县。

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派部队进攻决死队第二、第一、第三纵队,摧毁和破坏沁水、长治等地的抗日民主政府,大肆屠杀共产党干部,使兑换券价值“一落千丈”,无法再发行使用。群众纷纷拿着手中的兑换券,来找合作社兑换现金。

1940年初,合作社拿出40%左右的准备金收兑,到了三、四月,因手头现金紧缺,又不得不以粮食、布匹、桌椅等物资顶替现金,收回兑换券。整个兑换工作直到5月底基本结束。

由王兴让参与领导的第五专署兑换券发行工作,虽然时间短,发行总额也不大,但是,对改善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货币流通量不足的局面,促进地方生产和物资流通,解决抗日军队部分费用支出,抵制日寇套取物资,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1940年5月,王兴让担任太行第四专署专员,在山西平顺县寺头村办公。此时的四专署,经费拮据,无力应付各类行政支出,工作人员生活也有些困难,就连群众当中也出现了吃盐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必须开辟新的经济斗争阵地,促进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易,保障物资来源,王兴让悉心思考后,选择了林北县。

派谁去呢?王兴让想到了37岁的赵有德。赵有德是山西屯留县人,胆大心细,工作认真,交友广泛。

恰巧林北县县长万达赶到寺头村汇报工作,这天,王兴让便当着万达的面,向赵有德交待任务:“这是林北县的万县长,县政府设在任村,是一个新开辟的地区。现在想叫你随万县长到林北,开展一项新的工作,这项工作由你负责。需要钱和人,由万县长负责帮助你解决。任务是筹集一批小米运往山下,换成食盐,再运回山上来。目的有两个,一是解决老百姓吃盐难的问题,二是借此活跃经济,扩大流通,支持货币发行,并解决我们政府一部分开支和经济困难。”

赵有德感到任务艰巨,不过,也没有推托,答应道:“既然工作需要,那我就尽力去干吧!”

这时,王兴让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包,交到赵有德手里,说:“这是二百元法币,你先拿去使用,以后需要钱时,由万县长负责筹措好了。”

此后,赵有德跟着万达,来到了林北县政府驻地任村。

任村过去即是一个人马聚集,商业繁荣的集市,开有十几家粮店,还有小百货商店、杂货铺、药铺、饭店、理发店等铺子,非常热闹。太行山区出产的核桃、花椒、小米等产品,会经过这里,运往豫北、冀南、天津等地销售,而外地运来,销往山区的棉花、棉布、食盐、煤油等日常用品,也会途经这里。

任村北面,隔一条漳河,与涉县相望,村子南面15里外,是国民党友军孙殿英的部队,东面30里外,又是日寇占领区,形势十分复杂。

初到任村的赵有德沿一条主街走了一圈,有半里多长,两面都是商店,可是,店门全都紧闭,街上也无游人行走。赵有德深感自己一人难以打开局面,必须找个得力助手。在任村一位区长的介绍下,他找到了附近南丰村的张启恒。

张启恒性格豪爽,为人讲义气,守信用,交际广,能力强,他家世代经营山货,熟悉生财之道,只是因战争动乱,没有经商,暂时在家种地。

赵有德两次拜访了张启恒,从张启恒的谈吐中,赵有德发现此人果然有经验,有问必答。

张启恒分析了市场冷落的原因:“一是战争刚过,八路军新接管这一地区,人们不了解八路军的政策,还在观望,只要政府很快做出决定,采取行动,市场很快就会恢复正常。二是适逢淡季,放在过去,这里生意也不多,旺季要在山货上市以后。”接着,他又向赵有德详细介绍了任村经商的门道。

太行山区耕地少,出产的粮食少,但是,山货丰富,核桃、杏、花椒、柿子、柿饼、党参等,是山中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山货不上市,山里人的腰包没有钱,就形不成购买力。要让任村市场繁荣起来,必须等到山货上市之后。

赵有德被张启恒说得心服口服,他决定聘用张启恒。

在张启恒的帮助下,赵有德很快选好了店面,找来了伙计、会计。在为店铺起名时,在大家的建议下,以赵有德名字中的“德”字为主,起了“德兴货栈”这一商号。

不久,赵有德接到王兴让来信,让他回去汇报工作。

赵有德向王兴让汇报了开办“德兴货栈”的前后情况,王兴让很是满意,不过,王兴让又怕赵有德手下的人复杂,不易管理,便问赵有德:“你是愿意当官,还是当民?”

王兴让话中之意,是问赵有德在任村经商,是挂一个“贸易管理局”之类的官商牌子好,还是纯粹开一个普通的货栈。

赵有德道:“当老百姓好,这样可以摆脱官气,接近群众。”

王兴让同意了,而后,他又交给赵有德一项新的任務:“咱们搞到一些蛋品,是地主埋藏的,已经宣布没收,准备运往天津去出售,你能完成这个任务么?”

赵有德觉得张启恒肯定能办成这件事,说道:“张启恒这个人路子多,有办法,我可以接受这个任务。不过,要跟他具体商量,我才能再作具体决定。”

为了尽快打开任村的商贸工作局面,王兴让又将苏绳武等几个人介绍给了赵有德,让他们跟着赵有德,一起去开辟任村。苏绳武是山西高平县人,是一位经营绸缎生意的行家。

赵有德带着苏绳武等人来到任村,他知道苏绳武能干,便让张启恒帮忙,租到一个三间门面的房间,由苏绳武等人另开了一个合作社,经营日用百货。

为了尽快出售蛋品,人脉广泛的张启恒找来了邯郸蛋厂一个叫姜世卿的经理。姜世卿先后往任村跑了七八趟,每次来,都要与张启恒讨价还价,争议一番。最后双方决定,先由姜世卿买几十箱,运到天津试销,如果生意顺利,那就再第二批、第三批地采购其他蛋品。双方还约定:如果在八路军所管地界出了问题,由赵有德一方负责,如果在敌占区出了问题,由买方负责。

王兴让联系人,组织了一支骆驼队,有几十头,将蛋黄、蛋白等货物拉到任村。然后,张启恒又组织几十头骡子,将货物转运到京汉铁路六河沟车站。之后,姜世卿便通过火车,将货物运达天津,而蛋品属于抢手货,很快销售一空。

蛋品销售这件事,轰动了敌占区、根据地两边的商人和百姓,因为这件事意味着,敌我两边人为的封锁被打开了。不久,余下的蛋品也顺利销售了出去。

得知蛋品出售非常顺利,王兴让十分高兴,任村的商业局面总算打开了。他又指示赵有德,将出售蛋品的全部货款购买成棉布,运回任村,以备根据地的军民制作棉衣,过冬之用。

为了购买棉布,赵有德他们又托给了姜世卿。姜世卿答应了。没过多长时间,姜世卿就带人,将成包不带色的白洋布运回了任村。整批的白洋布属于军事用品,这件事,再次让敌我两边的商人和百姓吃了一惊。

而在赵有德、苏绳武他们所开商店的带动和影响下,任村的很多商店相继开门营业,外地来任村交易的商贩也一天比一天多起来,让任村很快繁荣起来,成为太行山少有的一大商业重镇。抗战时期,武安阳邑镇与任村也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两个最大的通商口岸。

1941年夏,王兴让又调赵有德前赴天津,创办“晋泰昌”货栈,在天津与任村之间建立了一条秘密的贸易通道。

自1941年7月起,王兴让又先后担任冀太联办生产贸易管理总局局长、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管理总局局长。

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管理总局位于涉县索堡镇,占用的是一个四合院,院中主楼三层,雄伟高大,类如“碉楼”,是山西祁县一位晋商按“银号”建筑格局所建,易守难攻。

1943年2月的一天,在索堡办公的王兴让突然接到通知,彭总司令有事找他。王兴让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快马加鞭,赶到八路军前方总部所在地麻田,找到了彭德懷。

天寒地冻,屋外很冷。而在彭德怀的屋里,烧着一盆火炭。彭德怀请王兴让坐到火盆边,两个人边烤火,边促膝交谈。

原来,远在江南的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得知太行山军民所处的艰难处境,先后两次发来电报,表示苏北、山东地处沿海,物产丰富,除新四军自用外,可抽调一部分支援八路军。太行山和江南远隔千山万水,中间日军重重封锁,如何运来是个难题。接到第一次电报时,彭德怀犹豫不决,没有回复,等到第二次来电时,他和参谋长滕代远等人商议后,才决定接收新四军的援助。至于派谁负责具体接收工作呢?彭德怀想到了足智多谋的王兴让。

王兴让听了彭德怀的话,有了一点儿想法,说道:“苏北和山东地处华东,我们虽然在那边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可以想办法。华北各省敌占区有我们的工商地下工作人员,可以畅通无阻,只要想办的事,就可以办到。”不过,事发突然,责任重大,他必须事先考虑一下,制定一个细致周全的方案,才能实施。

彭德怀郑重嘱咐道:“好,此事事关重大,丝毫马虎不得。你要妥善拟定方案,具体工作你去找滕参谋长,此事由他负责领导。”

数日之后,滕代远约见了王兴让。王兴让谈了自己的初步想法,从整体上看,北方地区条件成熟,天津、青岛两地均有我们的商业网点,而南方地区有些困难,需要在上海增设一个网点,并派一个合适的人,长期潜伏下去,负责接收和交接工作。

滕代远同意了王兴让这个想法,让王兴让确定天津、青岛方面的负责人和上海商业网点人选,总部情报处负责物色上海联络工作的人选。

随后,王兴让回到索堡,经过仔细琢磨,并由秘书刘静协助,精心制定了一个行动方案。王兴让将方案汇报给滕代远,得到了批准。

这次绝密行动,王兴让挑选了天津“晋泰昌”货栈的“东家”赵有德做敌占区的负责人。

赵有德接受任务后,即派年青有为的伙计苏丕芝前往青岛,由苏丕芝打着为东家接收一笔财产的旗号,在一位朋友的店里设立内庄,取名“隆泰号”,负责接收现款和货物。

随后,化名“宋庆祥”的苏绳武又赶赴上海公共租界,新开了一个“庆丰号货栈”。

在上海担任联络和款项交接任务的,是晋冀豫区党委研究室29岁的女研究员吴青。她是上海人,家住上海法租界,母亲健在,便于长期潜伏。在工作中,她心思缜密,办事细致,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在根据地边沿,负责接收物资和款项的,是任村的德兴货栈和阳邑的德庆隆货栈。

整个行动,从1943年夏末开始,到1944年10月结束,全程由王兴让坐镇索堡,进行调遣和指挥。在行动过程中,虽然涉及很多人员,但是,除了少数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内情。

后来,据王兴让等人回忆,在“千里大调款”中,新四军援助太行山的款项和物资,折合伪钞,不少于800万元。新四军支援的这些款项和物资,有力支援了太行山根据地,减轻了军民的负担。

(:档案天地 2019年06期)

猜你喜欢
王兴
王兴为作品
“狼人”王兴
王兴:圆梦美团上市
问王兴:谬望是什么?
王兴:理想主义者的破局
美团王兴的3次创业
王兴张涛双头掌权
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
静电纺Zno/碳复合纳米纤维修饰电极制备及对痕量铅的测定
王兴:让团购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