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烹调美食

2019-09-10 18:01王菲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美食文化

【摘要】:英国人福霞站在文化的角度看中国的美食,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创作出美食书籍《鱼翅与花椒》。在她的笔下,鱼翅由古至今的演变史反映东方神话的兴衰,花椒则凭借其奇特的口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福霞初入中国的时间、地点对其进行中西文化关照也有深远意义:成都独特的文化个性给她提供了了解中国底层生存文化的途径;九十年代特殊的时代环境则给予她思考传统文化“变”与“不变”问题的空间。就这样,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烹制出了意味丰富的文化大餐。

【关键词】: 美食 文化 中西对照 继承与发展

爱中国味道的不止中国人。扶霞,一位在牛津长大、剑桥上学、伦敦工作的外国女孩,对成都的食物着了迷,开始了香气四溢的冒险之旅。她带着“旁观者”的审视,在记者的职业嗅觉指引下发现、搜寻中国美食,像法医一样剖解菜里的食材调料和烹饪方法,最终以文学家的感性创作了《鱼翅与花椒》,还让这本书成了文化学家研究中西饮食文化碰撞的素材。一个外国人如何做到比中国人更懂中餐?俗话说“打蛇打七寸”,福霞抓住了中华美食背后的中国文化问题,文火慢炖,终烹制出了意味丰富的大餐。

一、鱼翅与花椒:象喻中的中国气质

福霞·邓洛普接受访谈时,曾谈及书名《鱼翅与花椒》的意思。她说,鱼翅与花椒都是中国人会吃的,而西方人很难接受的食材。她“想用这两种东西来表达在中国吃过的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是她“经历的一部分”。 鱼翅与花椒,是中国与众不同的食物,也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气质。

延续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曾使得居于其中的每一个中国人充满了豪迈之情。如何渲染中国之繁华?奇葩异兽的罗列自然不可少。物种越珍稀,越能显示天子的“富有四海”。而鱼翅、熊掌这类珍品入食材,更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表征,其间恢弘的大国气象和“无不为上国用”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在中国人眼里,鱼翅是地位的象征,而在西方人眼里,鱼翅则成为东方传说的一部分。

与鱼翅相比,花椒虽只是不起眼的调味料,但那颇似“跳跳糖”的侵犯、不安分的口感却暗合了西方有关中国的刻板印象。对花椒的拒斥暗喻着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紧张和排斥。正如福霞所言:“我们吃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做人和自我认知非常核心的一部分”,花椒带来的麻痹感让人有“迷失自我的风险”乃至“忘了自己真正的归属” 。而对花椒的香气和热烈的逐渐习惯,是作者本着“外交礼仪”对川地氛围逐渐包容的过程,其后不也反映着西方文化接纳东方文化的艰难历程吗?从怀着好奇惊讶的心情感知花椒到理解它在川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印象发生了变化。

二、现实与魔幻:成都文化启示

福霞因机缘巧合求学于四川大学,川菜唤起了她对中国美食的热爱,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不过,成都的魅力远不及此,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用别具一格的川味文化为福霞提供了一个中西文化对照的独特视角。

四川,位于中國西南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巴蜀文化。巴蜀文化作为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暗线,因神秘而更显诱惑,因兼容而覆载多质,与作为黄河流域中华文明主线的中原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充满魅力的中华文明。 成都是四川的省会,古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建城以来原址原名未曾变革的城市,历史延续从未中断,虽因地理位置略显封闭,但更为保持文化的延续和完整性奠定了基础。从成都开始观中华文化,可以说既得到了其中最为独特、隐秘的部分,又可以上溯下沿,画出一条完整的脉络。

对成都的印象,福霞用了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追求的是超越当下的表达,企图把人们从僵化的现实中解救出来。成都以一座城市的全部鲜活印证了这个词汇的内涵。生机勃勃的古城,街上来往的、各有绝技的小贩,食材选用大胆的川菜,配上川剧,麻将构成了魔幻的成都,其中的精髓就在于自由。古老的中国一直实行封建集权制,当代“文革”的梦魇也让人小心翼翼,“自由”这个词似乎和中国沾不上边。然而成都是个生活慢悠悠的城市,任何人只要来了这里便会被那“舒缓甜蜜”的氛围所感染,心甘情愿地跟着它的节奏走;再加上地处西南一隅,“天高皇帝远”,在许多方面便钻了界限模糊的空子,“一向比较松”,于是“自由”就成了这里的标志。这自由挑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成见,让他们感受到了底层中国的生命力。这自由也给了中国人自己超越现实苦难的力量,让他们在苦味的生活中凭着精神力量找到个人存在的位置和价值。

超现实主义是对成都精神的整体感知,而现实则是细细推敲每一处、每一日生活所能得到的结论。在福霞看来,中餐从食材的培育、筛选到烹调、食用,哪一个环节都实实在在,不故弄玄虚,中国人对食物的态度着实是严肃的。而且在中国,所有玄妙、高深的领域都可找到食物这种最实在东西的蛛丝马迹。植根于土地的朴实和生活的烟火气深深感染了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在生活道路上跌跌撞撞的姿态能产生跨越国界的力量,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最超现实,也最现实,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三、世纪之交:透视文化的“变”与“不变”

福霞初到中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福霞的叙述里,“变化”是对那时的中国最好的阐释。

变动给中国带来全新的面貌,但同样,也会造成问题。“城市和人一样,能从过往的经历中辨别出各自的身份” ,然而,这些年里,中国的城市化虽突飞猛进,但新崛起的城市宛如粘贴复制一般,没有个性可言。在90年代毅然决定留在中国从事美食研究的福霞,在新世纪开始考虑放弃,原因就是已很少有特色的地方和特色的菜了。福霞充满感情地描绘了她走过的每一个城市,我们能感受到笔墨中那将要溢出的爱意,如今却只剩下惋惜和失望的情绪。

《鱼翅与花椒》不是一本简单的菜谱,菜是次要的,文化是主要的。福霞冷静、客观地审视中西方对待彼此文化的态度,掂量川味文化以理解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策略,透过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去思索文化之变的问题。她的菜谱因添进了“文化”这味调料而滋味全开,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王菲(1994—),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继承与发展美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美食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舞台表达形式
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代产业化可能性初探
瑶族舞蹈的道具运用与形象塑造
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当代戏曲艺术研究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