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控

2019-09-10 21:04汪兆德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发病特点综合防控猪瘟

汪兆德

摘要: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该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猪瘟的发病特点,然后论述了综合防控措施,以对进一步防范猪瘟疫情的传播蔓延。

关键词:猪瘟;发病特点;综合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07.033

0 引言

近年随着我国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猪瘟已成为威胁生猪养殖安全的主要传染性疾病。白进入21世纪,我国猪瘟疫情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呈现m新的变化,从过去的大规模集中爆发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地区散发流行,临床症状逐渐由典型猪瘟向非典型猪瘟转变,很多患病猪成为带毒猪,并不会表现m明显的临床症状,成为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

1 发病特点

1.1 流行特点

目前猪瘟发病特点从原来的突然爆发大范围流行转变为周期性、区域性、散发性流行,通常3-4年为1个发病周期。发病地点呈现散发性,发病区域逐步缩小,大多局限于猪瘟预防不稳定的区域。临床上非典型猪瘟的病例逐步增多,典型病例逐步减少,表现为养殖场内持续性的感染,呈现亚临床症状。养殖场普遍存在隐性带毒猪、隐性感染、混合感染的现象。妊娠母猪常呈现带毒综合征,表现为典型的繁殖障碍,在妊娠中后期很易m现流产、死产、产m弱仔现象,有的母猪产m正常的仔猪,但断奶后部分仔猪m现非典型猪瘟。

1.2 临床症状

发病后,患病猪体温仅比原来升高1℃左右,潜伏期逐渐变长,最长潜伏期高达1个月,或者某些患病猪根本不会表现m典型的临床症状。发病周期逐渐延长,病程为2-3个月,最长的为6个月。体表皮肤m血变化逐渐减少,主要表现为十耳、十尾、耳壳脱落等症状。体表皮肤会m现十性坏疽,剥落后,瘢痕无色素沉淀,导致皮肤呈现花瓣状。个别患病猪发病后还会出现后肢瘫痪症状,不能正常行走,精神萎靡不振,饮欲增加,喜欢喝脏水、泥浆水等。

1.3 病理学特征

大多数病死猪不会表现出典型的肾脏膀胱粘膜表面点状出血现象,将病变淋巴结横切后也不会出现典型的大理石纹路状,脾脏不会出现出血性梗死病灶等病变。肾脏表面大多呈钩状结构,扁桃体充血肿大,严重的还会导致扁桃体坏死,溃疡化脓,将病变的扁桃体横切后看不到原来的扁桃体结构,白细胞浸润组织坏死[1]。胆囊肿大为原来4-5倍,胆汁浓稠。病死猪的胃底区域呈现片状充血或出血,甚至出现溃疡病灶。

2 发病原因

2.1 饲养管理方面

在生猪养殖中,猪场的消毒防疫工作没有引起养殖户的足够重视,对养殖场周围环境控制重视程度不高,养殖场的患病猪不经严格的无害化处理直接丢弃,导致病毒传播蔓延。猪舍建造中规划不合理,导致生产中不能进行很好地通风换气,排便排尿没施不良,圈舍濕度较大,猪舍防寒保温性能较差,均会造成猪瘟疫情的传播蔓延。另外,未坚持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新构建的猪群没有进行严格的疫苗补充免疫和隔离观察,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中并不能保证免疫密度100%,发病后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将病情上报,没有及时进行确诊,缺乏科学的疫病防御体系,商品猪在断奶后没有及时免疫接种猪瘟疫苗。

2.2 免疫因素

免疫不合理是导致猪瘟疫情传播蔓延的最主要原因。选择疫苗时,如果疫苗质量较差,没有对疫苗进行妥善的保温处理,疫苗过期,疫苗稀释不好,均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疫苗免疫操作技术不恰当,消毒不彻底,消毒不完全也易造成病毒传播,注射后爆发猪瘟。在消毒药品投入过程中,如果消毒时间选择不合适,涂抹的消毒药剂过多,会导致消毒剂由注射针头带入机体,影响疫苗活性,最终影响免疫效果。免疫接种量不足,如针头短粗,注射时速度太快,很容易造成疫苗外溢,影响免疫效果。另外,垂直传播是导致仔猪感染猪瘟病毒的主要途径。感染病毒的母猪在妊娠期间可通过胎盘病毒直接传播给胎儿,南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很容易造成感染,使胚胎死亡,即使能顺利生产,南于机体免疫缺陷也会激发感染其他传染性疾病,造成死亡[2]。超前免疫不合理是导致仔猪发病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超前免疫主要是仔猪出生后,在哺乳阶段先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l-2h后再进行哺乳,但很多养殖户在操作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免疫接种,导致仔猪机体母源抗体水平与接种的猪瘟疫苗相互中和,影响免疫效果。

2.3 药物和营养因素

如果在免疫接种前选择使用一些抗免疫的药物,如多种抗生素消毒类药物,导致机体白细胞显著减少,进而影响疫苗进入机体后的免疫应答。另外,在日常养殖中,如果饲料中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投入不充足,会严重影响机体抗体的合成,进而降低免疫力,使免疫猪出现猪瘟疫情。

3 综合防控

3.1 加强猪瘟疫情监测,构建合理的免疫程序

生猪猪瘟疫情防控中,应结合不同养殖场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免疫程序,及时淘汰猪群中的免疫耐受猪,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达标。在25 - 35日龄进行首次免疫,使用猪瘟弱毒疫苗,每头肌肉注射2头份;60 - 65日龄进行第2次强化免疫接种,选择使用猪瘟弱毒疫苗,每头肌肉注射4头份;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5 d使用猪瘟弱毒疫苗,每头肌肉注射4头份;每年春秋两季选择使用猪瘟弱毒疫苗,对散养猪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每头肌肉注射3-5头份;对于猪瘟病毒污染严重的规模化养殖场,仔猪出生后应立即注射有效剂量2头份的猪瘟弱毒疫苗,注射1-2h后才允许仔猪吃乳,在仔猪35、70日龄时分别肌肉注射4头份猪瘟弱毒疫苗[3];母猪在产后7 - 12 d,肌肉注射猪瘟弱毒疫苗4头份,在配种前和妊娠期间,禁止使用猪瘟疫苗免疫接种。免疫期间一定要确保疫苗剂量,合理保管、运输、储存,确保接种方法正确,免疫率达标。

3.2 坚持自繁自育

养殖场应构建完善的封闭养殖制度,坚持白繁白育,这样可有效减少猪瘟疫情的传播,减少猪瘟病毒感染机会。同日龄、不同饲养阶段的猪应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这样能有效降低产房和保育猪受病毒的污染。猪出栏后应对猪舍进行严格的卫生清扫,然后彻底冲洗,十燥后选择使用消毒剂进行2 -3次的彻底消毒,圈舍空栏2周后才能进入新猪。

3.3 改进饲养管理模式

猪瘟疫情的传播流行与养殖环境、饲料营养价值、饲养管理措施、应激因素有密切联系,因此,需要转变传统饲养管理理念,构建饲养人员管理制度、消毒制度、用药制度、防疫保健制度、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制度、养殖场安全和应急预防制度,保证生猪养殖科学化、规范化,增强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白体抵抗力,确保生猪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猪瘟是危害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安全的重特大动物疫病,面对目前疫情发病呈现新的流行态势,需要科技工作者和畜牧兽医人员加强研究、强化总结,在继续做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分析猪瘟发病的新特点、新趋势,强化免疫研究,确保猪抗体水平达标,降低猪瘟发病率,缩小发病范围,提高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l]王艳丰,张丁华.再谈猪瘟的危害及防制[J].中国猪业,2007(7):39-41.

[2]孙元,仇华吉.中国猪瘟净化之路:离我们还有多远?[J].中国农业科学,2018(21):168-175.

[3]王艳丰,张丁华.再谈猪瘟的危害及防制[J].养殖与饲料,2007(4):26-28.作者简介:汗兆德(1966),男,云南元谋人,大专,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治疗。

猜你喜欢
发病特点综合防控猪瘟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解读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日本猪瘟疫情未见缓和,将首次对野猪使用疫苗
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分析
黄淮海冬小麦田杂草发生现状、防除难点及防控技术
关于鸡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
关于生猪疾病防治措施的分析
多国发生猪瘟
幕燕森林公园植物病虫发生动态及防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