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肝片吸虫病诊断与治疗

2019-09-10 21:04张桂林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诊断方法防治措施

摘要:肝片吸虫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感染牛羊等动物,也可以寄生在猪、马、免等动物身体上,但比较少见。近年,猪肝片吸虫病在养猪行业中也时有发生,该文对猪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肝片吸虫病防治水平,促进养猪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猪肝片吸虫病;诊断方法;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 9.07.062

0 引言

肝片吸虫是吸虫纲片形科的一种寄生虫,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我国也广泛存在,临床上主要对牛、羊造成侵害,也可以感染马、狗、猫、猪等畜禽和人类。肝片吸虫的虫体呈扁平叶状,长度为20 - 25 mm,宽度为8- 13mm,肝片吸虫的口吸盘位于体前端,腹吸盘位于前端腹面,肝片吸虫的幼虫期可以在螺体内大量繁殖,属于无性繁殖,在每年5-6月时成熟,然后大量逸出,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对寄主造成损耗。肝片吸虫幼虫期可以穿破肝表膜,引起肝损伤和出血,虫体的刺激还会使胆管壁增生,造成胆管阻塞、肝实质变性、黄疸等,肝片吸虫分泌的毒素具有溶血作用。肝片吸虫长期寄生于寄主体内,吸取寄主身体养分,导致寄主营养状况下降,发育受阻,对养殖行业危害巨大。

1 临床症状

肝片吸虫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经粪便排出,在粪便中能存活很久,粪便是肝片吸虫传染的主要途径之一。虫卵在15 - 30℃的水中可以经10 - 25d孵化出毛蚴,毛蚴再钻人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进行发育繁殖,最后生成许多尾蚴。猪吞食含有囊蚴的饲料或者饮水后就会感染,囊蚴进入猪的消化道,并且在猪小肠内脱去胞囊生成童虫,穿过肠壁,经过猪腹腔或门静脉进入肝脏以及肝组织,对肝组织造成损伤。当寄生于猪体内的肝片吸虫数量超过50条时,就可能会导致猪表现出明显的不适症状,症状较轻时为猪皮肤粗糙、毛色发枯,症状较为严重的病猪食欲下降、精神萎靡,还会出现腹泻、疲劳等症状,更严重的病猪表现为顽固性腹泻、几乎完全废绝饮食,骨瘦如柴,颌下还会出现大小不等的肿块。如果肝片吸虫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很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导致猪直接死亡[l]。

2 剖检变化

对感染肝片吸虫病的病死猪进行剖检可以发现,急性肝片吸虫病主要见于肝脏,其次是肺部,肝脏的病变为100%,肺部病变为40%左右。如果体内有大量虫体,则肝脏会出血、肿大。挤压肝脏切面时,液体流出,其中混杂幼龄虫体,因为感染严重而死亡的病例,其粘膜苍白,伴随腹膜炎,有时腹腔内还会大量出血。慢性病例的肝脏增大严重,受到虫体侵害的部位明显缩小,呈灰白色,不整齐,质地变硬,胆管扩张,其中充满灰褐色的胆汁和虫体。将病死猪的胆管切断可以听到清脆的“嚓嚓”声,胆管扩大,管壁增厚,触摸胆管时可以感觉胆管的管壁十分厚,而且坚硬。肺部出现局限性的硬固结节,肺部内容物为暗褐色的半液状物质,其中还有少许成活的或者处于半分解状态的虫体,肺表面的颜色正常。

3 诊断

对猪肝片吸虫病进行诊断,必须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本地人口车辆流动较大,因此畜禽疾病传播迅速,猪肝片吸虫病也比较容易发生。对该病进行诊断时,首先根据动物的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如果发现猪的下颌肿胀、食欲下降、贫血等症状,可以基本确定患肝片吸虫病。为进一步确诊,还需要对病例的粪便进行检查,将粪便放入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发现虫卵,则可以确诊。通常采用离心沉淀法检查病例的粪便。

4 防治措施

4.1 及时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病例,可以让其口服阿苯达唑(噻苯咪唑类药物),情况最严重的病猪饲喂16 mg/kg体重,急性病例饲喂12 mg/kg体重,慢性病例饲喂10mg/kg体重,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为预防该病发生,也需要在日常养殖中预防用药,按体重每千克用药6.5 mg,每隔7d驱虫一次。另外,也可以使病猪口服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口服100 - 150 mg,或每千克体重口服20 mg丙硫苯咪唑,效果较好[2]。

另外,随着生态化养殖理念的不断落实,在养殖中还可以采用中药疗法对肝片吸虫病进行治疗,根据病猪的发病情况,选用中药配方: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香附、当归、首乌、干姜各15g,30g黄芪,10g甘草,研碎后兑蜂蜜冲服,每天饲喂1剂,连续喂服3剂。对于发病中期的病猪,可以在灌服硝氯酚片的同时选择中药疗法:木通、厚朴、苏木、龙胆草、肉蔻、茯苓各10g,15g玉片,15g贯众,6g泽泻,6g甘草,研碎后冲服,每天饲喂1剂,连续喂服3剂。在发病中后期,由于病猪症状比较严重,要加重药量,灌服硝氯酚片,同时静脉注射促反刍液200 - 500 mL、复方盐水500 - 750 mL,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d,还可以配合注射复合维生素,确保病猪身体营养充足。

4.2 坚持定期驱虫

定期驱虫是养殖场的一个重要措施,可以缓解病猪的基本症状,还能对肝片吸虫病进行有效预防。目前一些养殖场已经开始定期驱虫,但是工作范围不够大,接受驱虫的猪的数量较少,所以防治效果不佳。因此,应该加强对驱虫工作的重视,定期驱虫,扩大驱虫样本量,并且对驱虫工作的计划进行重新确定,形成更加规范、合理的驱虫计划,定期进行驱虫、粪便检验、跟踪对比。

4.3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

当养殖场出现感染病例后,及时封锁隔离患病猪的圈舍,进行严格卫生消毒,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和污染的垫料,抑制虫体的传播与交叉感染。将每天清除的猪粪堆积在土坑中1-2个月,容易运出,利用猪粪白发酵中产生的热量杀死虫卵。在堆积粪便时必须选择合适的区域,避免在养殖场内,以防操作不当引起的虫体传播感染。另外,日常养殖中,养殖户应该坚持全进全出、自繁白育的养殖模式,养殖场进行封闭化管理,避免饲养人员向其他猪舍随意流动。严格卫生消毒管理,定期做好猪场消毒。

4.4 消灭中间宿主

肝片吸虫也可以通过一些中间宿主造成感染和传播,在养殖中要消灭中间宿主,螺是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之一,定期做好灭螺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肝片吸虫病。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低洼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造,消灭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椎实螺,也可以利用硫酸铜等化学药物灭螺。另外,对于低洼地区还可以饲养鸭子,利用鸭子捕食消灭椎实螺。

4.5 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重视

肝片吸虫病的感染和传播率都比较高,而且交叉感染严重,因此做好肝片吸虫的预防,必须从源头上着手,畜牧兽医部门要高度重视猪肝片吸虫病的防治,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猪肝片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宣传,对肝片吸虫病的危害进行普及,使养殖户充分认识到肝片吸虫病对病猪的危害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及时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猪肝片吸虫病的防治工作[3]。

5 结束语

肝片吸虫病是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感染牛、羊等动物,也可以感染猪、人等。由于传统的养殖管理理念陈旧,养殖户对肝片吸蟲病的认识不足,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及时,导致猪肝片吸虫病比较严重。因此,要积极加强对猪肝片吸虫病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加强养殖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减少虫体感染与传播,为猪群提供健康、清洁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怀英,朱瑞良,赵宏坤肝片吸虫病诊断与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00 (4):49-51.

[2]晁学敏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 (7):102.

[3]谢风云,张钦凯,王百川 肝片吸虫的特性及肝片吸虫病的预防与治疗[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1):72-74.

作者简介:张桂林(1980-),男,本科,兽医师,长期从事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规模养殖场生猪疫病的预防与控制等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诊断方法防治措施
浅析大型衡器的几种故障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基于PLC技术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的方法研究
尘肺病并发肺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儿童腹痛门诊诊断方法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