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布氏杆菌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

2019-09-10 21:04汤秀英王万王纯权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汤秀英 王万 王纯权

摘要: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由布氏杆菌引发,并对牛、羊等畜类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作为布氏杆菌病的高发群体,牛在生长中难免会出现布氏杆菌病的症状,该疾病不仅影响牛的正常生长,更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造成直接的影响。该文简要分析了布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并深入探究了检验布氏杆菌病的方式以及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牛布氏杆菌病;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 .2096-3637.201 9.07.065

0 引言

从布氏杆菌病的性质分析,其属于牛类动物的生殖传染病,母牛发病时会出现不孕不育、流产等症状,公牛患病时则会表现多种生殖器官疾病,甚至布氏杆菌还会干扰人类,威胁人类健康。

1 发病原因

牛对于布氏杆菌病的易感性相对较高,且易感性会随着牛的年龄不断增加以及性器官不断成熟而上升,牛犊对于布氏杆菌病具有较为出色的抵抗力,成年牛的抵抗力相对较差,感染布氏杆菌病的概率相对较高。通常布氏杆菌病的病菌主要存在于母牛的性器官的分泌物及公牛的精液中,母牛的乳汁、羊水、胎盘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布氏杆菌病的病菌。易感性较高的牛在接触到含有病菌的饲料、饮用水或者器具后均会表现出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而易感牛与患病牛的交配行为更会将易感牛感染布氏杆菌病的概率大幅度提高。此外,布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还包括鼻腔粘膜、破损皮肤、昆虫叮咬等[1]。

感染布氏杆菌病的母牛会出现流产的现象,尤其是初次妊娠牛的第1胎,流产的概率最高。病牛流产次数达到2次后,发病的概率会大幅度降低,甚至有概率出现自然痊愈及产生免疫能力的情况。但感染过布氏杆菌病的牛会出现终生带菌的现象,其性器官分泌物、乳汁及分娩时的羊水中均含有大量的布氏杆菌病原体。

2 临床症状

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通常维持在14 - 180 d,多数情况下为30 d。妊娠期的母牛主要表现为流产,其通常会在妊娠达6个月后出现流产现象。通常若患病的妊娠母牛已经经历过一次流产情况,则第2次的流产现象相比初次流产的时间会相对延后。患病母牛在流产前的2-3d会持续出现明显的分娩征兆,如阴唇胀大、潮红,阴道中会流出透明、恶臭的分泌物质。流产后的母牛会存在胎衣不下的情况,且阴道中依然会持续分泌一定的液体物质,其通常为褐色或深红色的液体,相对分娩前所分泌的液体其臭味会相对下降。流产牛犊的第四胃中带有白色粘液状物体。患病公牛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睾丸炎和附睾炎等性器官疾病,部分病牛会出现关节炎、淋巴结炎等疾病。

3 实验室检验

从病菌学检查的角度分析,收集患病母牛的阴道分泌液体、羊水、胎衣进行涂片,染色后,采取镜检或者细菌培养等方式均可以发现布氏杆菌。实践表明,细菌培养检验法具有较为出色的实用价值,其检验效果快、准确率高。但细菌培养法的成本相对较高,且对于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很难在大范围检查或日常检查中进行普及使用。除细菌培养法外,血清检测法也是有效的检测布氏杆菌病的方式。首先需要从牛的身体内提取血液,采集完成后需要使用粘有酒精的棉球为牛擦拭采集点的皮肤,以达到消毒的目的。采集到的血液要完全凝固后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血清分离,并收集分离出的血清用作检验对象,检验中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吸管、玻璃板以及虎红平板凝集反应抗原。检验人员需要使用记号笔在玻璃板上划分出若干个方格,每个方格分别放置一份需要用于检验的血清,血清的含量为0.2 mL,随后使用吸管吸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抗原,并在充分摇晃均匀后滴人血清样品中,每份血清样品需要滴入0.03 mL的虎红平板凝集反应抗原,随后使用搅拌棒将抗原与血清充分融合。血清檢测法对于环境温度具有一定的要求,若环境温度较低时,可以将放置血清的玻璃板置于酒精灯上进行轻微加热,加热后4 min内即可判断结果,若采集对象的血清出现凝集现象,则可以判断为阳性[2]。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对传染源的控制

在引入新牛后,要按照基本的检疫流程开展工作,并在引入后将其进行隔离处理,隔离时间为30 d,确定引入的新牛无任何疾病表现的基础上才可以解除隔离,若发现存在病牛的情况时则需要进行二次隔离处置。养殖户要定期对所养殖的牛群进行全方面的检疫工作,及时发现阳性病牛,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直至牛群在经过2次及以上血液检查后依然为阴性为止。当牛群出现布氏杆菌病后,养殖户可以通过检疫的方式发现病牛、淘汰病牛,或者采取隔离医治的方式对病牛进行救治。为达到提高牛犊免疫能力的目的,牛犊在出生后的5d内喂食母乳,5d后则需要隔离养殖,喂养消毒乳,并在牛犊出生6个月后,每隔40 d进行一次血液检疫,共计检验2次,阴性牛犊则可以放回牛群正常饲养,阳性牛犊则需要放回病牛群进行隔离饲养。

4.2 加强对传播途径的控制

从某种角度分析,切断布氏杆菌的传播途径,即可有效抑制牛群感染布氏杆菌病的概率。首先,养殖户需要对病牛接触过的场所及器具进行消毒处理,而病牛的死胎、羊水、胎衣以及粪便均需要在经过消毒处理后深埋。布氏杆菌对于高温、阳光以及消毒药物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其在70℃的环境下经过10 min即可死亡,经过阳光照射1min以及接触消毒药物1 min即可死亡。为达到全面消毒的目的,养殖户需要重点对圈舍、活动场所以及饲料槽进行深入的消毒处理,通常使用10% - 20%浓度的石灰乳消毒。而在清理病牛的粪便时,要采取堆积发酵的方式,确保其充分发酵后再做深埋处理。

4.3 疫苗防治

注射疫苗是预防布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常见的布氏杆菌病疫苗包括S19、S2。S19苗主要通过注射的方式进入牛体内,通常在犊牛达到180 d后即可进行首次注射,首次注射的时间不得超过360 d。若在特殊的情况下,养殖户可以在牛达到600 d时进行二次注射,即牛首次交配前进行二次注射。但要注意,S19苗不得向m生年龄为6月龄以下的犊牛以及妊娠牛、泌乳牛注射。S2苗为口服药物,相比S19苗,S2苗的局限性相对较差,无论是6月龄以下的犊牛,还是妊娠牛均可以口服S2苗。S2苗通常在牛配种前30 - 60 d时使用,通常与饲料搅拌后喂服[3]。

5 结束语

随着地区与地区之间、养殖场与养殖场之间的畜牧交流逐渐加快,布氏杆菌病的感染概率也相应提高。因此,加强对于布氏杆菌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的研究,对于推动畜牧行业的稳定发展、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l]姜学.奶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9):57.

[2]单连晓.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7,38(1):32-33.

[3]林洁.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与综合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3):88-89.

作者简介:汤秀英(1971-),女,汉族,任职于重庆市忠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马灌镇站,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预防和控制工作。

猜你喜欢
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究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