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阅读的方式变迁与服务变革

2019-09-10 07:22沃淑萍
新阅读 2019年7期
关键词:盲文读物盲人

沃淑萍

保障残疾人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残障人士提供更为便捷的阅读途径,是开展全民阅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视力残疾人因视觉的缺失,在信息获取方面存在诸多障碍,他们不得不对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阅读望而却步。但他们同样渴望阅读,更加向往能透过书籍触到自然世界的壮丽奇观和人文社会的沧海桑田。

盲文阅读:盲人独特的阅读方式

提到盲人的阅读方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盲文摸读。的确,自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在夜文基础上改进发明的六点制盲文问世,摸读盲文就成为盲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盲文也为盲人的文化教育和社会交流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盲文摸读与健全人的文字阅读相似,可以实现文字与知识的一一对应,方便盲人对重要段落反复摸读、反复琢磨,因而它也是盲人学习复杂知识、掌握并提高就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对于通过盲校或者其他方式接受过系统盲文教育和培训、熟练掌握了盲文阅读技巧的盲人来说,盲文不仅是一个学习工具和阅读手段,而且是他们一生密不可分的情结。因为在盲人眼前无边的黑暗中,是一粒粒饱满而神奇的盲文点为他们打开了色彩斑斓的世界。

“盲文对从小失明的盲人来说是一种文化情结。我10岁上盲校,努力学习盲文,希望尽快像其他小伙伴一样能够摸读盲文图书。”山东淄博盲协主席魏先生说,“1981年,我从盲文社买的第一套盲文书是《动脑筋爷爷》(共7册),从此我就与盲文图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家里还藏有很多盲文图书,比当地图书馆盲文阅览室的藏书还要多,这些盲文书一直伴随着我,也记录着我从小学盲文读盲文的一种艰辛的历程。”

魏先生小时候有个愿望,将来有钱了能吃上饭了,一定要到北京,到盲文出版社看看。2003年他到北京办事,一天早上7点多,他一个人经历了乘坐公交车、打车和多方询问等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当时位于丰台区卢沟桥的盲文出版社。

“当时走到宛平城看到盲文出版社,走进那个门,我感觉就像是信奉者走进了一个殿堂。我觉得我多年的心愿、小时候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回想起来,他激动地说,“当时接待的人态度非常好,他们知道我是从外地专门来看盲文出版的,特意带我到各个科室转了转,给我讲了盲文读物出版的各个流程。我当时心情特别激动,感觉特别美好。”

魏先生介绍说:他那时不仅买书,借书也很多,当然借的主要是以业务书为主,为的是打下扎实的中医按摩理论基础,提高按摩技能;当然也会借一些小说,如《北京人在纽约》《红楼梦》以及金庸的小说等。

盲文阅读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盲人步入知识殿堂的阶梯。我们需要加强和改进盲文出版事业,努力提高盲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推出更多优秀盲文读物,提升盲文阅读服务水平,帮助盲人读者更好享受摸读盲文之美。

然而,承载着盲文的传统纸质图书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世界各国盲文读物的出版量都不是很高。盲文书籍因为其材料、工艺、存储、流通等诸多方面的特殊要求,有着很多很难突破的限制,如盲文纸需要用特定的纸浆并经过特殊工艺制作,才能让盲文印制后盲点不破,同时又经得住盲人多次摸读;编校流程、印刷工艺都有很强的特殊性,导致纸质盲文读物在制作上耗时长、投入大、成本高,而品种数量又相对较少,难以满足盲人读者需求;流通中,免费邮寄耗时也比较长。更为重要的是,每一页纸盲文文字的承载量有限,通常一张8开的盲文纸双面承载文字最多为620字,一本10万字的小册子,做成盲文书是厚厚的两大本,厚重而不易携带,更需要较大的储藏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向我们走来,破解盲文阅读难题,创新盲文阅读方式,实现盲文数字化阅读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声阅读:最为广泛的盲人阅读

听读有声读物是一种不需要专门学习的阅读方式,更易为广大视力残疾人所接受。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他们的听读速度能逐渐达到每分钟250 —450 字,可与视力健全人的快速浏览速度相当,因此适应面更为广泛。

很多视力残疾人,最初的阅读大多是有声阅读,他们或者听家人亲友读书、讲故事,或者收听广播,或者听读专门制作的有声读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听书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广东深圳的田先生自幼视力残疾,他介绍自己的听读经历时说道:“最初听读的地点是马路边那根有许多疤痕的木头电线杆下。只要电线杆上那个方盒子一响,我就站在下面听。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我都坚持听。衣服湿了,手脚麻木了,我依然坚持。有几次家里人硬把我拖回家,可等他们一松手,我就又回到电线杆下。”这是非常形象也是非常珍貴的听广播喇叭的经历。后来,田先生的家人买了收音机,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抱着收音机,听新闻、听音乐、听文学、听科学、听历史……听着听着,他就长大了,知道了许多事情。之后,家人又给他买了录音机和考试所需的全部录音带,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他怀揣着一颗忐忑的心,开始了求学路上的艰苦跋涉。三年后,他取得了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证书。田先生的听读经历了有声阅读从广播到收音机再到录音机的不同变迁。

电脑的普及给有条件的盲人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任何一台普通电脑装上读屏软件都可以让盲人在网上驰骋,使盲人迈入通向知识殿堂的大门。

辽宁抚顺的盲人朋友孙女士,刚刚步入不惑之年,便被病魔夺去了光明。幸运的是,她通过盲人电脑学习班学会了用读屏软件操作电脑。刚开始用读屏软件在电脑上读书的时候很不适应,听着读屏的声音,心里有些忙乱,一段书听过后,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经过一段时间,她适应了这种新的阅读方式,于是又回到文学的殿堂。在读屏软件的导航下,她录上了中国盲文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站浏览,在书的海洋中畅游。

随着TTS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中国盲文出版社于2007年率先开发出一款专门为盲人设计的听书机,被称为阳光听书郎一代。当时这款听书机独到的创新点是按键操作全语音导航,除收音机、音频播放、一键式录音外,最为重要的是可以播放TXT文本,使盲人的有声阅读更加便捷。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读书的夏同学2012年有了一款这样的听书机。第一次听TTS语音合成朗读时,他还真是非常不适应,僵硬的发音简直与机器人一样刻板。几天后,这样的感觉消失了,一方面是因为他经常听已习以为常,另一方面与他的操作更加熟练有关。在用听书郎听电子书时,他会首先选择好语速和语调,然后根据不同的书在语音库中选择不同的发音人,并选择相应的背景音乐。在夏同学看来,这样的有声阅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声阅读越来越便捷,但是盲人还是面临不少困难。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资源更新和来源问题。听书机所带资源毕竟有限,一段时间后,盲人读者需要更换新的资源,因为网络无障碍改造未到位,盲人在网上自主寻找资源比较困难,很多盲人读者会定期到当地图书馆请图书管理人员帮忙更换资源,而这其中盲人出行困难又是这个服务链条中的一个难题。

分散在各个社区和农村的盲人,对智能听书机的需求更为迫切,他们需要通过听书机来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一位新疆昌吉特殊中专学校盲人脱贫按摩培训班的学员十分迫切地说:“目前我们特别需要听书机,因为老师现在讲的内容越来越多,我们感觉有点记不住了。所以如果有听书机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复习和吸收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这部分盲人读者是重点服务群体,然而却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无法负担听书机的费用。如何让现代阅读科技手段惠及这些盲人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的课题。

数字阅读:盲人通向信息社会的桥梁

随着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人类的生产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数字阅读发展越来越快、途径越来越广泛,数字阅读群体持续壮大,数字读物数量持续增长,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主流。广大视力残疾人像健全人一样渴望通过数字阅读学习技能、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借助于数字阅读的便利,为盲人们提供更多数字阅读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7年9月,由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残联共同推进并组织实施了“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该工程通过为400家公共图书馆配置20万台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听书机,向全国盲人提供免费循环借阅服务,帮助更多盲人实现便捷的数字阅读;向100所盲人教育机构配置1000台配有Win10系统和40方点字单元的盲文电脑和盲文电子显示器,向在校盲生提供免费循环借阅服务,帮助盲生摆脱厚重的实体纸质盲文书,实现海量盲文数字阅读。作为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的实施单位,中国盲文出版社将建设一个可为盲人提供持续性知识文化服务的盲人读物融合出版与传播平台,实现盲文、有声、大字、无障碍影视等各类盲人读物的融合出版,为盲人读者使用盲用阅读设备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推送、持续性内容资源更新、软件升级和设备维护服务,建成按摩知识库、康复医学知识库、心理学专题资源库和盲人百科专题资源库等盲人急需的内容创新产品,切实有效地解决盲人读者阅读需求“最后一公里”。

智能听书机像一个小手机,有相应的按钮,连上WiFi,激活以后就可以使用。它体积更轻,待机时间更长,操作更便捷;带有语音菜单导航,支持语音命令,还强化了语速调整、语音报时等便捷工具,更加人性化地给予盲人生活上的辅助服务;内置电子及音频文化资源,并且具有网络下载功能,盲人读者可以获取海量资源的阅读体验;其中“数字图书馆”这一选项还可以链接中国盲文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可为视障读者提供有声图书、期刊等阅读服务,享受相关的免费资源;后台支持系统还能对每一台设备进行实时跟踪服务,随时了解每一名使用者的用机状态和“阅读”偏好,更精准地开展文献资源推送服务。其他主要功能还有电子书朗读、网络收音机、网络听书、电子词典、按摩管理,同时还有万年历、计算器、闹钟、音频播放等生活便利功能,能够满足使用者学习、娱乐和工作的需求。

谈到听书机的功能和使用感受,刚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覃丽说,这款智能聽书机使用非常方便,一是书多,二是具备学习模式,在阅读盲文专业书籍时可以一字一句慢慢地仔细听,可以做笔记。作为一名研发盲人辅助产品的程序员,同时也是视障人士,钟科从专业角度评价了新一代能联网的智能听书机:“这款机器的本地模块(机器自带内容)已经做得很好了,新加入的接入无线网的功能让机器更加强大,不过联网功能未来还可以有进步空间。”

目前,多数图书馆所需盲用智能听书机已全部招标采购到位,听书机的免费循环借阅工作也逐步展开。2018年10月14日“国际盲人节”前夕,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刘昆仑早早来到洛阳市图书馆,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办理了智能听书机设备外借手续。“视障人群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智能听书机能够帮助我们获取更多信息,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刘昆仑高兴地说。当天,共有150余名视障人士办理了设备外借手续。

“平时阅读盲文书籍比较慢,有了这个听书机后,我可以高效地学习有关中医针灸、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了。”在2019年1月3日三亚“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启动仪式上视障读者黎绍云说道,他经常到洛阳市图书馆参加图书推荐和讲座等活动,平时喜欢中医保健方面的读物。在他看来,读书是自己创业、创造美好生活的最佳途径。

2019年5月17日,新疆额敏县图书馆联合县残联举办了“聆听世界 扶贫智先行”额敏县盲人智能听书机借阅发放仪式,额敏县22名盲人代表领到了智能听书机。额敏县盲人加依娜古丽说:“眼睛看不见,我更多的是通过声音来了解这个世界。目前没有他人帮助,我根本无法独自外出,有了这个听书机,我就可以通过声音去了解外面世界!感谢图书馆为我们盲人着想。”库里巴尔·合不得热西提的女儿库来·宝尔江今年13岁,因为视力障碍,不能和同龄孩子一样读书看报。库里巴尔说:“今天我给女儿也借了一台智能听书机,希望孩子通过听书,能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了解外面的世界,掌握更多的知识,感谢党给我们的好政策!”

原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盲协主席李志军在一次讲话中感慨地说,信息时代对盲人来说原本是鸿沟是障碍,但通过技术研发和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的实施,盲人开展数字阅读有了桥梁和助手。

要扎实推进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需要推进多方参与,努力构建包括公共图书馆、特教学校、残联、盲协和盲人就业机构在内的盲人阅读服务联盟,强化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循环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还需要广大盲人的广泛参与,各级残联要把盲人数字阅读推广作为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工作,发挥基层盲人协会和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助残志愿者的作用,宣传、动员和组织更多盲人走进图书馆。

无障碍设施的增多,让视障群体的出行更加方便;盲文数字阅读的推广,让视障群体随时随地阅读的梦想变为现实。但是,要想更好地为视障群体提供便利,要想做好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作,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全社会在公共文化层面做出相应的推动与努力。

作者系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盲文读物盲人
Making Braille children
盲文图书应该摆放在哪儿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随声附和的盲人
盲人节
韩国首推盲文护照
盲人分衣服
学盲文
盲人水杯
数学阅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