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滋养学生的心灵

2019-09-10 01:52褚尤永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伯牙知音童心

褚尤永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92-01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母语世界里。语文的世界有多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有多精彩。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的。因此,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终生有益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时有用的东西。语文,应是一种心灵的滋养。

建立自信。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教师节前夕,我接到来自十多年前毕业的一个学生浩宇的电话,感谢小学语文老师当年对他的鼓励。他现在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婚庆主持,并且开起了主持人培训学校,事业风生水起。记得小时候的他就是没有自信、自暴自弃的孩子。他非常调皮,惹是生非,不爱学习,成绩总没起色,家人对他几乎丧失了信心。我接班后注意到浩宇声音条件不错,经常关注他,请他朗读课文,扮演课本剧中的角色,展示特长,还表扬他是班级好声音。虽然浩宇成绩进步不突出,但是他渐渐变自信了,喜欢读书了,能融入课堂了。没想到来自老师的赞赏鼓励,让浩宇一直铭记在心,找到了自信,还收获了成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地尊重、赏识孩子才能让我们走进孩子心灵。学生感受到了爱和赏识,才会自信,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也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我常对学生说:没有笨孩子,只有懒孩子。相信自己,只要你肯努力,你就能像其他人一样出色,甚至更优秀。学生充满自信了,学习态度积极乐观了,那些语文知识和方法、做人的道理才会在他心田中慢慢生根发芽。

树立理想。理想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根深才能叶茂,语文教学更是慢的功夫。种下语文的种子,还要精心呵护,让素养之树根扎得更深些。文以载道,传道授业,语文课堂应做到文道统一。小学启蒙教学正是“扎根”时节。我在教学时注重以文化人,通过一篇篇课文,结合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品读《圆明园的毁灭》,在爱恨情感中触摸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朗诵《香港,璀璨的明珠》,在字里行间感受香港回归的喜悦;学习《为中华之崛起》,了解伟人读书报国的志向…结合我驻南大使馆被炸、王伟的英勇壮举、飞船航天、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等,让语文课堂内外融合,在学生心中种下自强的种子、爱国的种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热血、激情,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懂得公民要有责任和担当。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学语文时得言会意,培植理想信念。

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我们要找到每个孩子奏出美妙音响的那根琴弦。”

文言文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难点。《伯牙绝弦》是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震撼的注解之一。教学《伯牙绝弦》时,我先用山、水的象形字导入激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神奇。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引趣,利用课本中的故事情境,让同学们走进课文。教学时亲身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文言文要讲究字断音连,读出节奏和韵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通过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善”字的意思,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一字多意现象。“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知音”是什么意思?通过循循善诱,学生感悟伯牙之“志”与“念”,子期必得之的难能可贵。从而对“知音”一词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那就是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最后借助课后资料袋拓展补充阅读,“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借问人间愁际遇,伯牙弦绝已无声。”在《列子》《吕氏春秋》等典籍章句中再次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学生在学习中情绪饱满,人情人境,习得了文言文学习方法,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课文的时代背景也是語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课文相关时代背景知识的搜集了解、链接与拓展,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可以借由资料的补充,带着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走进文本,触摸人物,激发起浓浓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期待。语文课堂也更加鲜活,活动更加高效,生成更多精彩。

教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永正老师说过:“教育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学生只有读多了,读熟了,才能走进文本,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在鉴赏和体验中,真正领悟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语文课堂上要有读书声,如今已是语文老师的共识。

呵护童心。葆有童心,老师才能尊重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见解,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学生的思维,见到孩子视野里成人所见不到的风景。教学《中国美食》时,我请同学用词语来形容各种美食的味道。学生踊跃回答:酸溜溜、脆生生、甜津津……一个叫孟辰宇的小女生边举小手、边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老师,我还知道一种最美的味道!”我请她站起来发言,她大声说道:“最美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我也收获了一个惊喜。是的,有哪种味道能比得过妈妈的味道?都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充满童心的想象和语言就是诗啊!由此可见,语文老师不要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以成人的思维和视角教教材,而要弯下腰来,呵护童心,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他们的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感受他们的见解,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

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更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守望者。从孩子出发,立足语文课堂,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理想,培养兴趣,教会读书,呵护童心。深刻理解语文教学,提炼出本质、核心的语文知识内容,潜移默化,滋养学生心灵。我们应不断学习,让自己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视野开阔。在语文课堂上陪着孩子们一路攀登,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猜你喜欢
伯牙知音童心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童心绘天下
高山流水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