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彝剧现状与传承

2019-09-10 07:22李溶玲
速读·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传承现状发展

◆摘 要:彝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之一,代表着彝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魅力。通过研究分析彝剧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以及整个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彝剧要发展壮大需从剧种的艺术性,审美性,观赏性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入手加强。

◆关键词:彝剧;现状;发展;传承

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彝族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多的民族,彝剧,是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之一。上个世纪中叶,受传统戏剧的影响,彝族人民借鉴周边地方戏剧,如滇剧和花灯等,衍生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剧种——彝剧,该剧种主要以结合传统戏剧的唱、念、做、舞和自娱自乐的形式来表现。彝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谓是步履艰难,因为是源于农村,彝剧早期的创作素材主要以山中林寨为背景,以乡音乡情为主线,没有舞美和丰富的乐队衬托,因此彝剧完全是在舞台环境不健全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由于彝剧形成时间不长,至今也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所以也没有博大精深的保留剧目。我们都知道,一个成熟的剧种必须要有一定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代表人物,而在历届的戏剧大赛中,彝剧只是以一些小品小戏的形式去参赛。

一些学术专家认为,彝剧起源于民间,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缺乏技巧性,它是一个戏曲和戏剧的混合体,同时又代表着中国少数民族彝族文化,因此很难对其进行一个明确归类。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作为表演基础模式,而彝剧没有具体的表演模式,一路走来,都在借鉴和探索中,剧种表演形式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另外,剧目发展缓慢,由于彝剧成长环境特殊,大多数都以农村题材为背景,创作有一定的局限性。曾有专家提出过,彝剧可以借鉴学习移植之路,大胆创新,剧目发展不但要创新,还要尽可能保留祖辈留下的原创作品,可以尝试老戏新编,传承老作品的同时让新生代彝剧人真正了解彝剧。例如云南省玉溪市花灯剧院曾移植莎士比亚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演出大型花灯剧《卓梅与阿罗》。总之,在彝剧的发展中,有太多问题值得思索。面对困境,我们彝剧青年演员更加应当直面问题,从源头认识彝剧现状问题。

但在不断的探索中,彝剧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上个世纪末,得力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彝剧终于能在楚雄州外的一些大型舞台上进行展示。彝剧《独赫诺》1991年参加了云南省弘揚民族优秀文化文艺展演,剧中李光秀老师扮演的五保户老人给省内观众和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光秀老师也因为该角色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接着李光秀老师又凭借小彝剧《双扣门》参加了兰州市全国戏剧小品比赛,通过出色、新颖的表演,省内外专家终于认识了彝剧。李光秀老师可谓彝剧典型的代表人物,她以淳朴、风趣的彝族特性作为表演根基,赢得了专家们的认可和好评。李光秀老师认为,彝族最本真的“习性”是彝剧的灵魂,做足“彝味”尤其重要,但是当时的彝剧演员都是以团代班的形式接触彝剧,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比起其他戏剧院团,专业素质相对较弱。当然,其中也有一批优秀的演员脱颖而出,《疯娘》是现代彝剧作品中的典型,曾参加过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获剧目金奖,女主角高燕也曾获得个人表演一等奖荣誉,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和好评。然而,在中国戏剧最高赛场“梅花”林中,确从未见过彝剧演员参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彝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之一,代表着彝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魅力,笔者认为要发展壮大彝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一是,彝剧需尽可能采纳各个支系的风俗习惯,收纳各支系特定场合的所有音乐素材,在音乐编曲中融入相应的乐器,跳最纯正的彝族舞蹈;唱最纯正的彝族调子。除了掌握纯正的彝族文化元素外,还应提升剧种的艺术性,审美性,观赏性,规范身段和舞台表演形式。

二是,要有“人带戏”的意识,培养优秀演员。一个剧种的成功,离不开演员的烘托,中国“看戏”文化一直是一种精神文明发展现象。在过去的“看戏”文化里,人们回想起“剧”,总是先想到“角儿”,因为有了好演员,才能衬托剧目的精彩,直至今日,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在我国文化发展比较繁荣的城市,剧场总是座无虚席,无须培养观戏环境,观众自然对“戏”产生敬仰之心。观众尊敬一出“戏”,更多的是“台上人”精神传播力量所赋予的。就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借鉴过去戏梆子传承精神,拜师学艺。一来,弘扬中国戏剧文化传承精神,不丢失老祖宗留下的文华根源;二来,中国是民族文化大家庭,不能只保留汉族文化。彝剧又属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而这种新型剧种才刚起步,后继无人便没有发展可言;第三,拜师学艺是通过代代相承,让一个剧种从无到有,从渺小到强大,从历史的角度去认定一个剧种的存在,真正找到它在戏剧中的位置;第四,就专业性的角度来说,拜师是一种规范。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特性,中国戏曲把角色行旦大致分为“生旦净末丑”,彝剧也有角色特性,可是至今没有确切的定义,拜师的意义就在于根据角色属性,去判断符合角色的表现形式,由此规范唱腔、身段以及舞台表现形式。例如李光秀老师擅长风趣幽默的表演形式,在传承上应当把符合这一类角色的演员收入门下,规范其唱腔风格以及身段模式,做系统化训练。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鉴赏中国优质剧目的平台,是挖掘中国优秀戏剧人才最高舞台。在祖国艺术百花园中,彝剧作为众多地方剧种的一枝独秀,确从未入过“梅林”,这是遗憾,同时也是动力。这预示着一个新型剧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空间,新一代戏剧在中国推动艺术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彝剧这个新型剧种才刚开始,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

作者简介

李溶玲,性别:女;民族:彝族;籍贯:云南省武定县;单位:云南省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学历:大专;职称:国家三级演员;研究方向: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传承现状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