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2019-09-10 02:25成汝宪
速读·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成汝宪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道德与情操、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与生活的重要课程。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对社会进行了解,在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能够更好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本文分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当中,品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家长们将更多的视线投射到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之上。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品德与社会相关知识的教育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教师应当采用先进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化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因小学生的年龄有限,其生活经历和阅历都不是很充分。因此通过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感悟和体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的气氛。

例如,在教学“我能为大家做什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们出示了各行各业的工作照片,并提问:“同学们,这些图片上都有谁,看到他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观看图片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笔者说:“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清洁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大家服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能为大家做什么’。”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平时在家里、在学校以及在社会上做过的事情,并启发学生制定“我会做”的计划,即我在家里能为大家做什么?我在学校里能为大家做什么?我在社会里能为大家做什么?制定计划后,引导学生去真正地实践与体验。如此一来,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尊重他人劳动等道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是新课标非常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多融合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这样让学生不仅仅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同时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思想,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求教师要适当设计一些探究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理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可以相互之间在小组中讨论,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这种探究式课堂上能够不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加强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并慢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三年级《我的邻里生活》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处理好和邻居的关系,不给邻居添麻烦,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自主探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组小朋友和邻居相处的图片,然后让学生看图思考,图片中有值得学习的邻里关系,也有错误的示范,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得到启发,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样做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掌握和邻居相处之道。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生活化、实践化的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与感悟。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就应该摒弃传统僵化的、灌輸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生活化、实践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率。其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可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紧密联系生活,提高教学层次,课程教学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生活方面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成长过程当中的烦恼;其二,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活动是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最为基本的形式,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体会与感悟;其三,要建立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以及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

四、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编写大纲和教材时,就遵循着小学生客观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所以,在教师具体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小学生的思考方式与行为习惯。以小学生的视角对课本进行适当的扩充和具体实践上的改进。并在较为宽松愉快的氛围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比如,在《我不怕困难》这一堂课中,教师可以首先收集一些图片,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将之前收集好的故事展示给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且思考:图片讲了些什么?进而全班师生形成互动讨论,再由教师讲解什么是困难这一话题。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怎样来克服困难?达成教学目标。

五、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的品德与社会,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同时教师使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用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能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成长发展中不断地深化自己的德育素养,进而能让学生做有纪律、有理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