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教学模式建构

2019-09-10 07:22吕有宏
天津教育·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初中体育

吕有宏

【摘  要】在教学内容与形式趋于固化、学生体育精神趋于萎靡的初中体育教学现状下,教师不得不进一步去思考体育的发展需求——与现代化接轨及其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在此背景下,艺术凭借其与体育同等的社会文化属性,凭借现代社会及为适应社会做出的素质教育改革所皆注重的精神与审美意义,则可与体育结合,通过课堂教学艺术化、体育艺术的学生自主创造活动两者构造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体育自身的发展及学生体育兴趣、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艺融合;模式建构

体育与艺术是两种看似完全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但此种独立面貌源于两者的一体性及在社会发展进步要求下对此一体性的打破,与艺术融合的原始舞蹈及现当今对体、艺两者独立性地看待便是印证。但当社会进一步发展,两者又通过再次融汇结合来丰富自己——体育超越竞技本身而向真、善、美的文化形式成长;艺术谱出更加华美的文化乐章。

现阶段初中体育正在经历内容与形式单一的教学困境,教育部推出“体育、艺术2+1”项目亦印证了此“体艺融合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而其结合教学实际具体模式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建构。

一、课堂教学艺术化

(一)花样艺术热身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热身环节,教师一般采用“慢跑+拉伸”形式,且此过程几乎不对学生的动作规范性、美观性做任何要求,从而渐渐沦为体育课堂僵化的“形式主义”,对于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质体能等毫无提升作用。而当在此自由融入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元素,将会美化单一、枯燥的肌体运动而契合现代学生的审美及精神需求,进而点燃其对体育的向往与激情,真正达到热身活动的目的。

例如:在慢跑热身活动中,我会要求同学们在整齐队列中,按照和谐统一的步伐,跟随口哨指示进行整齐的跑步移动,这能够给予“军事化”的审美感觉。而如若不保留,我则以跟随音乐律动的舞蹈动作代替之。节奏感鲜明的音乐本就会激活人的内心情感、激发人的肢体活动欲望,加之在统一带领下整齐标准的诸如头部运动、腰部、腿部及各部位连缀运动动作等,会让同学们获得极大的审美体验及创造美的快感。在此之后的肢体拉伸环节,我会将懒散化随意伸展转变为“集体瑜伽”运动,即在轻柔和缓的音乐下,学生在操场上整齐跟随学校舞蹈教师一同规律地做出优美与力量并存的瑜伽伸展动作。同学们在这里获得的是区别于上述舞蹈律动环节的放松、柔和、优雅的审美体验与快感,而在达到良好热身效果的同时,更增艺术化体育兴趣。

(二)花样艺术教学

在热身之后,按照常规体育教学逻辑,则是体育新授环节。在此,由于小学至初中此基础教学阶段的学科规定教学项目只限于田径、球类等有限范畴之内,所以至初中阶段,师生大多皆对此失去了重复、深化训练的兴趣,从而有了现今“热身后即是自由活动”的课堂样貌。而艺术的融入无疑将体育教学创造更多可能,使其契合现代中学生求新、求异、求美特征的同时,创造现代体育教学的标杆。

例如:艺术是对音乐、舞蹈、美术、表演、文学等多类文化活动形式及其作品的总称,所以艺术与体育的结合可以是任何一种或几种艺术类项对任何想一类体育运动的重塑。基于此,在具有较广适应性的跑步训练中,我则会创意性地推出“路线作画”“情景跑”“变装跑”“主题马拉松”等花样艺术跑步活动。

如“情景跑”则是在分组跑步之前,组内共同设计一个剧情,如经过重重难关展开队员营救活动(三徒弟救师傅),各个营救者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不断解锁新的跑步任务,并通过做标记等方式获得信息联络,最后完成任务则使队员得救。此则融合了表演、文学创作等艺术要素,而使同学们能够获得超乎跑步之外的艺术体验。当然,此类艺术化跑步活动可能会有突破操场空间局限的要求,但我会

尽可能通过合理巧妙的体育器材设置,使操场空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如若还无法满足需求,我还会借助操场外一块集中的场地,以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让其获得体育快乐和切实的体艺素养。

二、体育艺术的学生自主创造活动

除却由教师引导的热身和新授建构的花样艺术课堂,还应给学生提供自由的体艺素养发挥与个性化創造潜能发挥的空间,将体育艺术作品的创造性交还给学生主体,以锻炼其自主化体育艺术创造能力,使其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与快感,同时拓展体育艺术形态本身的可能性。现代搬上国际体育舞台的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花样轮滑、花样体操及在此类比赛中的获奖作品等则皆是突破惯式的个性化、自由化创造的产物。例如:在“柔韧性训练”此内容模块的教学基本结束之后,我则让同学们结合之前参与过的体艺融合教学活动,分组进行个性化的体育艺术活动创造。此时,同学们则可充分参考自己在包括体育在内的各课程内所获得的艺术认知与表达法,设计出这样的创造思路:柔韧性是舞蹈必然要求,音乐又是舞蹈的必然要素,则可采用舞蹈创造的方式,但由于大多同学并不具备舞蹈功底,则需减弱舞蹈表现力。在此需求下,则可借鉴音乐剧的方式,在表演、文学创作、音乐、舞蹈一体的作品中融合柔韧性表现。具体则如在以“离别”为主题的音乐剧表演中,通过“别后离愁”等桥段中的“坐仰”动作展现腰与颈的柔韧性等。如此,同学们的体育认知可得到极大的刷新、体育兴趣得到极大的加深,体艺素养亦会得到极大提升。

三、结语

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是其各自发展的需要,亦是解决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问题、契合现代中学生体育审美与精神需求的正确归途。两者同音共律、协调发展,共创时代体育、艺术及文明奇迹。

参考文献:

[1]刘志政.浅谈体育艺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7).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