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2019-09-10 07:22李树成
天津教育·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国际法思政教育

李树成

【摘  要】国际治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法》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不足,有必要进行《国际法》的课程思政改革。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挥《国际法》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国际法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关键词】国际治理;国际法;思政教育

一、《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意义

1.国际治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多次在重大外交场合阐述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提出中國解决全球治理重要议题的新方案新举措,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愈来愈多的中国方案从为世界所知到为世界所用,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抱负和担当;2.国际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中国国际法治思想是从传统的中国理念文化中脱胎而出,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酝酿成一种彰显中国特色、维护中国利益、促进世界进步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独立平等为底线和起点,以文明多样共存为交往原则,以公正有效为行为方式,以互利共赢为最终目标,鲜明反映而且主动引领国际社会状态的新格局,也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3.目前《国际法》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不足。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大国关系、经济全球化等问题,提出了中国的理解并给出应对之道,形成了多层次、多方面内容构成的全球治理体系方案。目前国际法教学虽然使用了马工程教材,但是仍然对习近平有关国际治理的思想缺乏系统的总结,没有全面系统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未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二、《国际法》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长期以来外交政策的纲领性原则,与国际法基本原则契合,与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思想一脉相承。中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中国一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3.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就是要维护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中国将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三、《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和达成度评价

1.课程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思政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国际法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准确梳理,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设计。难点是对国际法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准确把握,解决此问题的基础是准确梳理和总结哪些思政元素和功能需要在国际法课程中加以融合;2.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对习总书记国际治理思想梳理和总结,将其融入国际法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爱国立场,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形成制度自信,最终实现在国际法中进行思想政治育人的效应。

参考文献:

[1]马琼.国际法课程中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2019(5).

(责任编辑  林 娟)

猜你喜欢
国际法思政教育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试论21世纪初的中国外交保护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