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传统戏曲文化提升孩子的课余生活初探

2019-09-10 07:22李旭燕
天津教育·中 2019年6期

李旭燕

【摘  要】在平时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会把创设环境、丰富幼儿生活、开阔幼儿视野和眼界当作重点。尽管我们把环境创设得很丰富,有成箱的积木、形状各异的毛绒玩具、高科技声电控制的电子玩具,但是在实际课余活动中总是感觉有点墨守成规,活动创意不够丰富。近几年,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方面我们做了大胆尝试,把传统戏曲文化引入了幼儿园的课堂。此举对提升孩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民族精神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在丰富孩子课内外生活方面效果更佳。下面就我们的一些做法和认识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丰富课余生活;提升孩子兴趣

一、引导幼儿了解传统戏曲文化相关知识,初步感受戏曲的魅力

通过反复思考,大胆设想,我把戏曲定为我们班的特色活动之一。当时就遇到了同事与同班教师甚至领导的质疑:“可以吗?这个东西离我们太远了吧!”“戏曲?对于孩子来说有点难吧!”“你都不会,还想让孩子学?”我被大家质疑地心里没了底,我都不会能给孩子们教什么?于是我就开始自己学着听、看、学,恶补了一些简单的戏曲知识,还专门找来有关敦煌曲子戏的视频、相关故事讲给孩子们看、听。通过这一环节,孩子们了解了曲子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了解了敦煌曲子戏的表现手法和风趣幽默的表演形式。

二、多途径近距离接触戏曲,激发幼儿学习戏曲的愿望

在家长和孩子对戏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我们又做了第二阶段的安排。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是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让孩子逐步了解戏曲文化。走出去,主要是让家长利用周末休息或者节假日带孩子去文化馆、社区、自乐班等地方看看戏,听听曲,让孩子逐步体会了解不同种类的戏曲唱腔及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装扮等。石丁伟小朋友一家直接在家办起了“戏曲小舞台”,爷爷拉二胡,奶奶也能唱两嗓子,孩子虽然唱不准,但是也能把个《说唱脸谱》唱得有模有样,到教室还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比试比试。引得满教室的孩子们老“哇呀呀呀呀”地唱不停。教師们更是不能输给孩子们,我天天耳朵上戴着耳机,别人问我,“听啥呢?那么认真。”“听戏”硬是把《天仙配》《女驸马》《谁说女子不如男》《说唱脸谱》等唱段学会了,并时不时地接受孩子们的挑战。为了不输给孩子们,我还专门跑去歌房练歌。请进来就是把老艺人们及他们的戏班子不定时地请到幼儿园,请到孩子们身边,让大家零距离接触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根据我们每次的不同需求,爷爷奶奶们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如: 教我们化妆,他们会认真地从调色开始给我们讲起,丑角如何从鼻梁上表现、旦角的眼睛如何画、武将的眉心如何处理、眼角怎样画才威武等。孩子们虽然看不太懂,但是兴趣很浓,争着抢着让给自己画,他们互相看着自己画的妆,都觉得新鲜又有趣。

三、亲身体验,感受戏曲角色的魅力,培养幼儿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得一点都没错。经过一年对戏曲的接触及听、说、学、演等环节练习,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戏曲有了初步了解,借“华夏大联欢”表演之际,我们正好也让孩子们大展身手,排练了戏曲连唱节目。根据角色不同为孩子们定制了易于穿戴、价廉物美、能表现人物形象的戏曲服装。演出时我们的孩子不负众望花木兰英英姿飒爽、芝麻官诙谐幽默、大将帅气英勇的气势都被孩子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爱的扮相、精致的妆容、滑稽的动作配上孩子们稚嫩又不失可爱的动作,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和赞美声。演出结束后,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微笑,都争着抢着要拍照留念。

参考文献:

[1]林海燕,赵寰宇.戏曲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中的作用初探[J].戏剧文学,2018(2).

(责任编辑  李 芳)